骆驼聊新疆,就是不一样。
年,在第一届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上失利的阎维文,在当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以一曲《小白杨》而大放异彩。很多人都知道《小白杨》这首歌曲,歌颂的是我国的边防战士,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对锡伯族母子,儿子要去边关哨所值守,母亲将自己培育的白杨树苗赠送给儿子以示鼓励,这个故事被诗人梁上泉采风时发掘,而后成了扬名天下的《小白杨》,骆驼今天就来聊聊锡伯族。
锡伯族相传为鲜卑后裔,世居我国东北地区,乾隆年间,因为清廷刚刚平定准格尔叛乱,在西北需要一直英勇善战的部族长期戊守,乾隆皇帝想到了同为北方游牧民族后裔的锡伯族人,于是一部分锡伯族人跟随首领图伯特,在近代五大长征之一的锡伯族西迁后,来到了新疆。在这里他们表现英勇,除了在防守国界上兢兢业业,还大力垦荒屯田,为后续的清军提供了大量口粮,为西北安定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锡伯族为了纪念西迁,还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戍边纪念日,并于年进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锡伯族最初的语言“吉甫西”语已经失传,清朝时以满语为主流语言,清末清廷已经不再普遍使用满语时,锡伯族人仍坚持使用,到了民国三十六年,在满文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确立了锡伯族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使用至今。锡伯族人非常重视教育,对孩子从小就会严加管教,族内曾广为流传一句谚语:“宠爱的孩子不值30文,打养的子女值一百两”。
新疆境内聚居的锡伯族,在服饰上和在东北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东北时,锡伯族服饰和满族接近,头戴圆顶帽,身穿长袍马褂,脚踏长筒靴。西迁之后,锡伯族屯田比放牧更多,长袍马褂变得不再方便,他们借鉴了汉族的服饰的特点,短褂长裤也开始走进锡伯族人的生活,他们夏天穿平底布鞋,冬天穿一种叫“扎布萨布”的毡棉鞋。锡伯族的妇女一般精于刺绣,她们往往把平常的布料巧加修饰,使之变得更加漂亮。
在饮食上,西北的锡伯族人和东北的锡伯族人也有所不同,在东北时以水稻、高粱为主,但西迁后,改由小麦为主。不过西迁的锡伯族人并没有把种植水稻技艺荒废,他们曾在新疆地区种植出名扬四海的“锡伯米”,锡伯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他们的谚语曾说:“冬不节约春要愁,夏不劳动秋无收。”在清朝末年,有一位叫布塔阿的锡伯族人,他不畏艰辛垦荒造田,造福乡里又不求回报的事迹,至今还在锡伯族内广为流传。
锡伯族的饮食也有自己的特色,较常吃的主食是一种叫“发拉哈额分”的发面饼,和一般的面饼不同,它的里面通常会加牛奶、植物油或动物油、奶油等,这样做出的饼口感非常好,冷却后还不易变硬,有的为了调节口感会加糖等调味。南瓜是锡伯族人喜爱的一种食物,它可以被作为馅料放入发面饼中,做成“果子额分”,还可以和洋葱等作为馅料包入饺子,蒸熟后是锡伯族人爱吃的“南瓜饺子”。
锡伯族人除了牛羊肉外,也吃猪、鸡等动物的肉,“猪血拌肉”是锡伯族人爱吃的一道特色菜,它在传统制作血肠的材料中,添加切碎的熟猪肉和洋葱,煮熟后味道也让人垂涎三尺。吃时,佐以一种叫“吐哈浑索吉”的咸菜(以辣椒和各种蔬菜腌制而成),更是回味无穷。“米顺”是一种锡伯族人自制的面酱,也是佐餐的佳品,有机会去新疆的朋友尽可以一试。锡伯族虽然人口不多,但非常盛产美女,小伙子们也都非常精神,单身的朋友,骆驼就只能帮到这里了,欢迎来新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