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馍上学的记忆
王向前
背馍上学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据我所知应该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同学把从家里背的馍统一放到灶上拖热,然后到饭时排队再领。因为家庭经济情况不一,馍自然就分为白面馍、黄面馍和黑面馍三等,同学们戏称为“欧、亚、非”。孙少平因为家贫,只能吃黑馍,生性要强的他每次都等同学们把馍领毕了才去拿他的“黑非洲”。看到此处,我鼻子发酸,眼也潮湿了,勾起了我背馍上学的记忆。
路遥背馍上学对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是没有的经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感受,但对我们四十岁往上的出身是农村的人来说,却是一段难忘的生活和回忆。
我的背馍上学是从读初二那年开始的。初一时,我在邻村的油王学校上,离家三里路,二顿饭都是回家吃。初二报名时,学校的初中部被撤了,合并到乡上的何刘初级中学,理由是油王学校是“戴帽学校”(即小学附带的初中),师资力量不行。我不得不到距家十多里的何刘初中上学。由于路远,只有晚饭能在家吃,而另外二顿只好在学校解决,学校又没有学生灶,背馍上学就提到正式日程。每天上学前第一件事是跑到厨房,从馍笼子里取五六个馍塞到书包,然后才去洗脸,要是忘了那就得挨半天饿。偶尔还会找个罐头瓶子,装上咸菜或者调好的小萝卜丁,带到学校就馍吃。
背馍上学的路上记得我们教室门前有一片空地,长满了荒草,学校就让班主任带领我们开荒,种上辣椒、葱、韭菜,名义上是供应老师灶,其实是我们的“殖民地”。等到放学吃饭时,我们就去摘几个绿辣子或拨一根葱,就着从家里带来的馍吃,时常吃得头上冒汗。老师看见我们“掠夺”也不责骂,听之任之。为此,我们洋洋得意,时常在别的班级面前炫耀。
如果说初中二年是背馍上学的“实习”,那么到了高中就是“正式工”了。
老学校我读的高中是阳郭中学,整个西塬八个乡镇就这一个普通高中,就读的都是山区和半山区的学生,因此背馍上学的同学就比较多。我家距阳郭中学有四五十里路,中间要隔二个深沟,大多数又是土路,遇到雨雪天就骑不了自行车只能步行,因此,我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去学校时背够六天要吃的馍。我的馍袋里常常是装二样馍,一样是蒸馍,一样是锅盔。蒸馍易发霉,吃不到周末就变质了,锅盔不易坏却易干,等到周末常常就干的咬不动了。细心的母亲因此给我做二样馍,让我搭配着尽量吃到周末。母亲为了让我吃的更加可口些,往往在烙锅盔时会放些芝麻或垫些葱花。
我们的宿舍是二层的木制架子床,大通铺。窗子没有窗玻璃,下半截用砖块垒着,上半截则是天冷了订上塑料纸,天热了一撕。热天蚊子咬的人睡不好,冬天冻的人晚上不想进被窝早上不想出被窝。老鼠天天都骚扰,时常咬我们的馍布袋,即使挂在半墙上也阻止不了它们,照咬不误,吃就吃吧!我们用小刀把老鼠咬的地方一削,照旧吃。
家里条件好一些就搭学生灶,再好点的托人还能上老师灶,但每星期的前几天上灶吃饭的人不多,大家多数在吃馍,即使上灶也是买一份菜而不买馍。谁要是天天顿顿上灶吃饭那非富即贵,肯定是被高看一眼的。
学生灶在我们那级以前是学校办的,饭菜虽然便宜但花样少质量差,从我们这级开始,学校把学生灶承包给了私人。素菜是三毛一份,荤菜是五毛一份,价上去了,质量还行,饭菜的种类和花样也多,但卫生条件布很差。经常会吃出虫子或者老鼠屎,让人大倒胃口,向学校反映也无济于事,后来竟然习惯了,好在没有吃出什么病,否则真不知老板该怎样收场?
冬天馍常常冻得瓷硬,掰不动,咬不烂,无法下咽,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我们晚上睡前给袋子里装上几个馍往被窝里一塞,用体温暖,第二天吃起来就软和的多了。为此,我们常常彼此取笑说,馍是屁打热的。
咸菜瓶馍能填饱肚子,但馍的营养毕竟单一,缺乏维生素和其它营养,长期吃馍导致许多同学营养不良,有的同学得上了口烂的病,始终无法康复,直到离开了学校不在背馍上学了才不治自愈。我们班有个同学,精神不振上课打瞌睡,为了提神,他就用手拧大腿,在晚上睡觉时,我看见他的大腿上布满许多颜色深浅不一的青斑。后来他考上了让同学们羡慕的军校,他说,军校不是他最想读的学校,但军校不用付学费,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因为他还有一个姐姐在读大学,他要是考别的学校,家里就是砸锅卖钱也是供不起啊!
背馍上学,只有农村的娃才经历过,城市的娃是没有体会的,但农村娃并不以此为苦,他们拼命地学习,尽量多吸收精神营养以弥补身体上的营养不良,他们一个个一批批的考进了城里的学校,融入城市,他们再也不用背馍了,就连他们的后代也不用背馍了,彻底的摆脱了农民身份。我记得我们上一级有一个校友,是渭南三官庙乡的,属于山区,家里非常贫困。他高中三年读完又复读了五年,最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同学们都说他是“八年抗战”,他应该是背馍上学时间最长的,听说最后一年复读时他爸是拆了仅有的三间厦子房供他的,他爸说,娃,爸再供你最后一年,要是实在考不上咱就算了,爸求你了!苦心人,天不负,他成功了!他成了我们学校的传奇。
我高中三年毕业后,又补习了一年,因为偏科严重,还是没有考上大学,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到城里的卫校自费学医,从此结束了背馍上学的生涯。
背馍上学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它只是生活中的一段经历,在今天的人看来是一种苦难,当时的我却习以为常。
上学骑的自行车生活中的每一种、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笔财富,成功是失败也是,顺境是逆境也是,幸福是苦难也是。背馍上学当然也是一笔财富,背馍上学的人,他们自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求学的不易,他们风雨无阻的奔波在前进的路上,从而铸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也使他们早早地确立了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最终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有一次和朋友谝起背馍上学的事,他说背馍上学的人身上都有四个优点:一是吃苦耐劳,做事从不讲价钱;二是志存高远,很有进取心;三是为人处事低调,从不张扬;四是对人实心,在家孝顺父母,走向社会后诚挚对朋友,是可以信赖的人。所以,他为自己有几个“背馍上学”的朋友而倍感欣慰!
我听了他的话笑了笑,在心中轻声说,看来那些年的馍没有白背!
锅盔作者简介:王向前,男,生于年,西安市阎良区人。现为阎良区作协副秘书长。有作品发表于《华商报》《陕西农村报》《西部文学杂志》等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