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萝卜干,藏着历史也藏着我的青春

萝卜干,以脆口著称,属于咸菜类,是南方较为普遍的一个菜肴。

它跟腊肉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它们都是在人们最艰难困苦的时候酝酿出来的。萝卜干最早出现在客家人南迁的历史当中。

萝卜干

萝卜干,客家人称为“菜脯”,是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制作的腌菜之一。即将新鲜的白萝卜对半切开,放盐腌制两天后置之太阳下暴晒,晾干后即可作为辅料入菜。

其实,从营养学来说,把萝卜晒干食用并非最科学的饮食方法,毕竟晒干后的食物失去了诸多该有的营养成分。比如,把萝卜晒干,则会失去萝卜的丰富的维生素C和消化酶、淀粉糖化酶素,若生吃,则有助于消化,而晒干后,其助消除功效则没有了。

但是,客家人为何要把萝卜晒干了吃?

其实,这跟客家人的历史有关。

客家土楼

萝卜干的历史堪称一部迁徙史

我们常说美食其实是一部参考的历史,不同的饮食习惯则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客家人之所以要把萝卜晒干制作成萝卜干,其实隐藏着一段艰辛的客家南迁历史。

早在秦朝时期,北方不断有人因战乱而流落到南方,这波人来到南方便被当地人称之为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客家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迁徙过程。

从北方一路向南,最早是迁徙到江西,由于路途遥远,食物匮乏,为了生存下去,客家人对食物的珍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客家人善于把食物风干然后封存起来,以便食物匮乏之时拿出来食用,这跟蒙古国游牧民族的牛肉干是一个道理。

久而久之,经过了世世代代的迁徙文化当中,风干食物被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饮食文化,也因此衍生出了各种风干类食物,并从中发现了它的美味奥妙,比如腊肉、菜干、腌菜等。

如今,当我们吃起萝卜干时,仿佛能听见古时客家人艰难的脚步声,仿佛能看到客家人捧着珍贵的萝卜不舍得吃、小心翼翼地把它切成片、并精心晾晒它的历史画面。

客家土楼内景

萝卜干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好学、勤恳开拓的历史

历史发展至今天,客家人的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管是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地位方面,客家人都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再也不因为迁徙而思考储藏食物,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是“客人”而失去土地。

但是客家人制作萝卜干的那段历史的影响,依然保存着古人留下来的美好传统:团结、好学、勤恳开拓。

团结:

从客家土楼的圆形结构就可以看出,当地客家人集中住在一个圆形的土楼里,目的就是为了团结所有的客家人,以免外人欺负。

好学:

客家人始终保持好学的优良传统。据《粤地纪胜》记载,南宋绍兴年间任梅州知州的方渐曾感慨说:“梅人无植产,特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所至以书相随”。可以看出,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南迁赣闽粤后,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加强了“唯有读书才有出路”的观念。

祠堂之多,是客家地区一大特色。祠堂大都用来办学校,祠堂亦学堂,且大都置有“公田”,收取租谷或租金(俗称“公尝”)作为办学费用。凡有学校的乡村均有公尝田,收入作为学校经费。

勤恳开拓:

客家人至今散落全球各个角落,也因为勤恳开阔精神,他们每到之处,总能在当地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客家人当中,有不少在清朝时期下南洋,并在南洋地区落地生根,至今发展壮大,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美国旧金山,都有客家人的足迹,而且不发许多客家人成为当地的领导者。

而这些优良传统,无不跟当年客家人吃着萝卜干艰苦生活的那段历史有关,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历史根源,客家人才养成了以上所说的这些优良传统。

萝卜干配胡萝卜丝

萝卜干有我的青春

身为客家人的我,当然对萝卜干有所接触。我是80后,出生偏远山区,儿时的我们,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初中就要开始住校,为了预防课后肚子挨饿,于是每次返校,家人总会给我们塞满满的一瓶萝卜干,并叮嘱我们,如果没到饭点肚子饿了,可以拿出来吃一点,如果钱用光了没钱买菜,也可以拿萝卜干当菜吃。

所以,我的整整三年初中生活,基本上少不了一瓶萝卜干相伴。

虽然,如今我再也不想吃萝卜干(初中吃伤了),但我总感激那段时间萝卜干给予我精神上的滋养:勤学、敢于开阔、团结友爱。

那个瓶子,有我的整个青春,也有我对未来的指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