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水先生尘封于历史中的大车店

今天说说东北的历史,聊聊大家不知道的东西,那些尘封的往事。

和朋友聊天,他说现在很多传统行业和生意都在下滑或者渐渐的消失了。新兴起的行业,也不知道能坚挺多久。我说是啊,我们都落伍了,不是我们老了,而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

这几年出差,东北和蒙东地区,都是我常去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走到了。有时候呢,很想看看那些旧时代的痕迹,但总是寻觅许久也一无所获。有时候遇到年纪大的东北人聊起过去,我都会抓紧记下来,以备写作素材。

东北的历史,能够连续下来和现代人有关的,其实就是近代史。从清朝以后开始的近代史,这里面贯穿了整个近代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事物,不能不说说直到建国后,七八十年代才消失的大车店。

可以说,整个东北的近代史,文化习俗,包括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是和大车店联系在一起的。

大车店,是闯关东的时代产物。

清朝建国之后,满人大量入关,但是为了独占东北保护龙兴之地,清政府一直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并在关外关内交界之处遍插柳条为界,严禁汉人进入关外,这条边界,又称柳条边。

这样的禁令之下,到了清朝末年,整个东北也不过几百万人而已,处于大部分未开发的状态。

清朝末年,沙俄对地广人稀,物产富饶的东北觊觎已久,并先后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海蓝泡大屠杀,把黑龙江以北的中国人屠杀殆尽,占领了全部的江北土地,并对东北三省虎视眈眈。

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不可能无动于衷,为了巩固东北并缓解土地和财政问题,几百年的柳条边禁令被废除,山东,河北,以及全国各地的穷苦平民纷纷北上闯关东,沿着山海关一路北进。他们伐木为屋,泥土坯墙,打鱼采参,开拓荒田,这些外地移民以极大的艰辛努力,在之后的岁月里把东北建设成举世闻名的中国粮仓。

在建国之前,东北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四千万之巨,而现在的东北人口早已过亿。

大车店,就是伴随着闯关东的人潮,开遍了整个东北。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大车店,或者干脆说,有了大车店的地方,才有城镇。

现在我们已经找不到“大车店”了,所以只能在年纪大的老人们只言片语中了解到曾经确实有这种东北独有的“大车店”。

那个时代呢,没有什么马路,都是简陋的砂石路,或者干脆是人们走出来的土路,遇有恶劣天气,不是泥泞不堪就是冰雪盈路。这种坑坑洼洼的交通条件,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交通效率了。

要运物资,自然要交通工具。但当时的科技毕竟不像现在一样,火车,高铁随处可见,那个时候最常见的交通工具还是马车,又称“大车”。然而马车的性质就注定了运输时间相当之长,于是这些做生意的人赶着马车就需要找住的地方了,于是就有了“大车店”(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马车不是电视剧里那种马车,它大致与马拉板车相似)。

说到底大车店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交通中转站的服务区,可以给高速路上赶路的人提供休息的地方。

看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会杠,为什么不能直接住在野外露宿呢?我的回答是:不可能,也做不到,因为东北晚上的温度非常的低,有时候甚至在零下二三十度,在野外的话只能冻死,这也是后来东北抗联没能坚持游击战被日军彻底打败的原因。再加上当时身处乱世,东北地区土匪横生,在野外还要担心土匪强盗什么的,人们只有住在店铺里才是安全的。

大车店门口有一根儿很高的幌子杆。上端钉着一条木质的大鱼,鱼嘴闲着,一个倒放着柳罐篓。下垂蒙半边红布的罗圈儿。用于表示昼夜不停止营业,柳罐子代表是饮马器具,罗圈儿代表能住客商。车店大小要看看挂罗圈儿多少来确定,一般是挂一个,三个的五个的,最多是七个(极少数)。

挂一个罗圈儿的车店呢,是大筒子屋儿,一铺大炕,没行李,上有炕席,并每个住户有一米的固定铺位;挂三个罗圈儿的车店呢,设有行李。挂五个罗圈儿的车店和挂七个罗圈的车店,分别设有仓库和寄存处。供寄存货物和随身带的钱财。挂七个罗圈儿的店,还设有单间儿。

大车店都设有伙食,但是非常的简陋,一般就是玉米面窝头,高粱米饭,各种咸菜。

补充一下,旧时代的大车店,基本上都是挂一个圈的。

不过当时的大车店的定址也是有讲究的,不能随地乱开。为了更好的覆盖整个东北大地,大车店每隔四五十里差不多就有一个,这样的安排就避免了大车店扎堆在一起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时间大车店饱受人们称赞,越来越红火。

不过这里要说的是,大车站在当时虽说是好评如潮,但实际环境和住宿条件却不咋滴。

这其实也是无可厚非,毕竟最初“大车店“建立的目标,就是为在东北奔波的生意人、过路客提供一个短暂休息的场所罢了。而且这些人大多是在东北讨生活的穷困人,没钱,对生活也没那么讲究。所以大车店一开始走的就是走的低端路线。

那“大车店”究竟多低端呢?这最为直接的体现在其最为关键的吃住上。一般来说住的就是简单的土坯房,大通铺,再放几个凳子桌子,而提供的伙食,往往只有窝头大饼萝卜汤咸菜什么的。

当然白酒是可以提供的,有钱就行。

还有一个低端的体现则在“功能”上。要知道当时在东北讨生活的除了男人也会有女人,但在“大车店”里住宿是不分男女的,男女都是睡在一个大通铺。即便有一些“大车店”对于女人有一定照顾,但也只是局限于将其安排在角落,或者给她们加个帘子什么的。

据资料显示,当时的大车店一个通铺几十个人住在一起,那环境恶劣到难以想象。东北人基本上都是长时间不洗澡,而且东北人的衣服比较厚,加上头上带的狗皮帽子捂出来的汗油,一屋子都是怪味儿,所以那时候人们都抽点烟袋锅子,用辣人的旱烟味掩盖气味。

但尽管条件如此之差,居住之人依旧是络绎不绝,因为价格都是十分便宜。况且,为了弥补环境不好的差距,有些“大车店”还会为客人们找来东北特色的表演节目——二人转,这样特色的节目也就容易让客人忘记环境的劣势。

二人转作为融合了各地戏曲风格的转场民间艺术,这些演员们也同样需要和大车店合作,一是演出带来收入,还能扩大知名度。二是同样要依靠大车店歇脚修整体力,好继续转场演出。

电视剧闯关东中,鲜儿坐在马车上跟着二人转戏班到处巡演,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所以说二人转在东北能够扎根发芽,大车店文化起到一个主要的作用。

再说,虽然人吃住的条件不咋的,但大车店里马的草料却是上等中的上等,毕竟当时是靠马赶路的,马是非常金贵的,赶车人往往宁愿自己苦一点也要把自己的马照顾好。而“大车店”能够提供上好的草料,则让客人们安心选择住在“大车店”。

而从以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大车店经营者的厉害之处,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舒适的环境固然重要,但“合适”更为迫切。

在院子里的大车,和在大车上的货物,以及在牲口棚里的驴,马,骡和骆驼。店家会有专人饲喂这些牲畜,照看大车以及大车上的货物。而休息在大车店的人们,还会在这样的店铺里吃饭,喝酒,以后就是睡觉了。

在这里倒是有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这样的大车店里,一般的还会有妓女,在当时,就叫“卖大炕的”的存在。

在这样的地方,为了能赚点钱,这样的“卖大炕的”妓女会挨着个的问这些休息在大炕上的男人们,是否需要她们的特殊服务,而且是一把一利索。她们的要求的价格是很少的,有一句俗语;“五毛钱”就是她们留下来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要五毛钱就行。这也可以看出,这种职业或行当的不容易。

后来到了建国之后,东北女人们骂架,“卖大炕”是一个极端侮辱对方的词汇。

那时候住店的情景大约是这样的,

赶着马车进了大院,就有伙计迎上来,车上的货点一点放在一旁,有专门人负责看着,然后马就拉到马厩里,也有专门人负责照看。牲口病了还有兽医,东北王张作霖起家前就干过这活计。

而且据某些史料记载,东北王张作霖本人也做过大车店的伙计,这让他得以结交各路江湖豪杰,也对江湖规矩人情世故谙熟于心,成为他以后拉队伍打天下的一个重要本领。

话归本题,至于车把式本人就被迎进了热气腾腾的屋里,饭菜不用说直接就端上来,就在南北大坑中间的地上,摆着二张桌子几把椅子,反正饭菜都是一样,人到了就开吃。

吃饱了,有俩闲钱的可以要点本地烧锅喝几口,要么就掏出大烟袋吧嗒,都是四面八方来的人,这话匣子就打开了,可以说大车店里无秘密,不用走出大车店,什么外面的新鲜事都能听到,这就是为什么东北抗联很多联络点都设在大车店的道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车店“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同样也无法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车店招待来往的行人越来越多。再加上当时东北身为法外之地,无人管理,相当的混乱不堪。在这种背景下,这大车店来往的行人各式各样,三教九流,土匪混混都有。在此时,大车店也已经不再是最初为行人提供休息的地方了,它成为了各路人马接头获取情报的地方。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当时的大车店还有一个社会职能,就是大车店每到冬季,就成为了很多土匪猫冬的歇息场所。

很多东北土匪绺子,每年冬季之前,都会把长枪埋起,短枪带在身上,由大当家的把当年抢夺的钱财一份,然后各奔东西,来年开春在固定地点集合。这个是东北土匪的特有活动形式,也叫做猫冬。

所以东北土匪的规矩有这么重要一条:不抢大车店!

而这样一个各色人等混乱的地方,自然就要求大车店的当家人能够镇得住场子,所以说那个世道的大车店老板,基本上都是十里八乡的头面人物。因为只有他们才不怕别人来闹事,能够镇的住场子,能够为来休息的行人提供安全。

正是因为这些大车店的老板能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生意人选择在大车店旁边开店铺,贩卖货物等等的小店铺。就这样,以大车店为核心,人越聚越多,逐渐的形成了一个个小村镇。比如大家熟悉的瓦房店,普兰店,还有很多东北的大小城市,都是由大车店逐渐发展而来。

解放后,大车店也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大多数从私人经营变成了国营。因为当时汽车虽然有了,但是却是稀罕物,人们仍旧依靠畜力拉车。老人应该记得,自己的生产队都是有着一个马车队的,至少交粮食的时候就是必需品。而向上面交粮食的时候,或者道远的,或者是要排队,当天赶不回队里,那就仍要去住大车店。当然,那时候住大车店是需要拿着队里开的介绍信的,而吃饭则是要用粮票的。

现在在想看大车店,那就得到乡下的农家乐去了。

建国后大车店的过客都是是附近几百里之内农村生产队的,运输的东西五花八门,有运好吃的车夫是可以吃的,比如有送粉条的,在大车店里车夫就大锅的炖粉条吃。而且那个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大车店里面也在不在是清一色的窝头咸菜,可以有了肉食和更新鲜的青菜以及啤酒。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北大车店的价格,也不过是两毛钱而已。

大车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标志着东北时代的进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大车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大车店也当然是同样命运了,代之而来的机动车时代正是日新月异,各种宾馆旅馆随处可见,想吃什么就能买什么,再不是车老板披星戴月饥寒交迫风雨交加行走在路上的时代了。

历史不会被遗忘,它只是有时候被尘封。

喜欢文章的,请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