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什么东西闻着是臭的,吃着是香的,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臭豆腐。的确,街头巷尾的臭豆腐小摊,总是有人掩着鼻子走过,也总是有人大快朵颐,吃完还想吃。
说来,臭豆腐也是有故事的食物。传闻有个科举落榜的小伙子,因为没钱回家,只好在马路边上摆摊,卖豆腐攒钱凑路费。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做的豆腐怎么可能好吃?可想而知,小伙豆腐摊的生意十分惨淡,归家之路也似乎遥遥无期。
但毕竟是读书人,肚子里墨水多了,脑子里的想法自然也就多。很快,小伙就突发奇想,决定像家里腌咸菜一样腌豆腐。其实,小伙的本意是担心卖不出去的豆腐坏掉,但无心栽柳柳成荫,小伙却因此尝试出了招牌“臭豆腐”,并让臭豆腐成了有名的小吃。
而从豆腐到臭豆腐的这个过程,其实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发酵。也正是因为发酵,舌尖上多了很多美味,人间也多了很多满足的小吃货。有“发酵的复兴主义者”之称的美食作家桑德尔·埃利克斯·卡茨,就专门写了《发酵完全指南》一书,对发酵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讲解。这本书也受到了高度赞许,被称为“发酵界的经典之作”。
01万物皆可发酵,发酵原来无处不在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发酵都是发生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发生在腌制酸菜的时候,发生在揉面包、做馒头,以及自制酸奶的过程中。但《发酵完全指南》却提出了一个新鲜的观点:万物皆可发酵。
这可不是口说无凭的夸大其词,为了让大家信服,作者列举了一些我们想不到,但其实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发酵现象,比如咖啡豆,就需要将咖啡树上摘下来的果实进行自然发酵才能得来。
一些茶叶,比如我们熟知的乌龙茶、红茶,也是发酵的产物。虽然品茶的文化由来已久,很多人也都有喝茶的习惯,但茶叶也能发酵这件事,的确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所以读《发酵完全指南》这本书,其实也可以说是阅读关于发酵的硬核常识,这对于进一步了解发酵很有帮助。
02发酵也是一门学问
知道了发酵在生活中,尤其在食物界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就是掌握发酵通用方法的时候了。
有些人会误以为发酵很简单,他们觉得发酵就是加点酵母,混合在一起,然后慢慢等待就可以了。但其实,如果真正动手操作,会发现掌握发酵的度,一点也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在《发酵完全指南》中有一个例子,就是作者把羊肉和酒、醋、酸奶等放在一起发酵,2个星期后拿出来烤,结果厨房散发出来的味道,差点把大家熏晕。这其实就证明了一个问题:发酵的过程并非总是美好的,有时候甚至会逼着我们去放弃。
与此同时,怎么样才算发酵好了,如何调试出最佳的口感,怎样同时确保发酵的美味和健康,发酵后还需要怎样操作和处理,对尝试发酵食物的每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大考验。
也就是说,发酵也许不难,但绝不是搁在那想起来再去看看就可以实现的。虽然臭豆腐的故事中,卖豆腐的书生确实是忘了自己在腌制豆腐,但对于大部分食物而言,任其发酵估计到最后都会坏掉。
03实操腌酸菜和酸面包的制作,开启发酵之旅
当然,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发酵,肯定是因为想把发酵应用到生活当中。比如我们在做面包的时候,容易发酵不够导致面包不蓬松,或者发酵过酸影响食用口感,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正确的发酵方法,就能巧妙地解决相应的问题。
而《发酵完全指南》在实操方面提供了足够的干货,对于想自己动手酿制醋、酒,想自己腌制酸菜或者做面包、酸奶的读者,其实是可以借鉴的。在书中,作者也详实地给出了自己使用的工具,需要的材料,所处的环境以及制作的具体流程,还佐以当时的心得体会,仿佛想要手把手教会我们。特别是娓娓道来的所思所感,让这本书更有人间烟火味,也亲切了许多。
不过,具体能不能成功,还是要我们自己动手做起来才知道了。而哪怕是不成功,亲自动手尝试的乐趣,也是会成为值得回味的记忆,如同那醇香的食物,停留在脑海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