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东北,请你吃蘸酱菜

北京权威看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东北人的餐桌上少不了的就是蘸酱菜。而蘸酱菜的灵魂,就是那一碗东北大酱。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北农村,家家户户门前的酱缸几乎包揽了餐桌上一整年的风味。蘸酱菜、酱缸咸菜、酱茄子,甚至炖豆角都要用大酱炝个锅。而且这种自家下的大酱是一家一味,甚至是一人一味。即使是工序相同,但每一个小的细节都会影响酱的最终呈现。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得到一缸好酱。

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制酱工艺。比如,有的人家下的酱叫盘酱。每到腊月,便开始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黄豆翻炒后被碾碎,再加入开水,揉成团放在炕上焐,经过一段时日的发酵变成了酱引子。等到第二年的四月份,便把烀好的黄豆、酱引子、水和盐一同下缸发酵。

而还有人家的做法则是在腊月便开始大量烀豆子,把黄豆制成酱胚子后静待下酱的时间到来。但这种方法在下酱时需要洗刷酱胚子,稍有不慎胚子就会发霉长毛。所以下酱前要细细筛选,把胚子掰成小块,在和水、盐一同下缸。

东北大酱缸

不管是用哪种方法,一旦大酱下入缸中,剩下的工作就要留给太阳了。在东北,晾晒酱缸的动作被形象地称为“捣缸”。酱下缸后,通常会用一块白布蒙住缸口,坠几块小石子或铁块固定,再用一口锅盖在上面。锅的作用是防雨,白布能保证透气防尘防暴晒。到了日子,每天都要捣酱。要想吃到好吃的大酱,就不能偷懒。每天大酱的味道也都会不同,看着日渐成型的大酱,仿佛就像看着一个孩子长大。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各家的大酱就算成了。一缸好酱,需要颜色正,浓度适中,可以均匀地涂抹在生菜叶或者干豆腐上,咸度适中,入口回香。

老一辈人检验酱的品质的方法就是吃生酱。阳春六月,去家里的菜地采些新鲜绿色的小青菜、水萝卜,舀上一勺生酱。菜用水简单冲洗,在酱碗里一蘸,吃上那么一口,心中那是一个舒坦,口中不忘念叨一句“水灵!”。

到了夏天,大酱的终极伴侣—旱黄瓜出现了,细长的顶花带刺的水黄瓜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到了时节,没有一根旱黄瓜能逃得出东北人的手掌心,也几乎没有旱黄瓜能幸运地长到“成年”。只要不是特别小,都会被悉数摘下。

旱黄瓜的口感独特,没有那么多的水分,甚至真正正宗的旱黄瓜吃起来会有些涩口,但也因此异常的清新。清香的旱黄瓜,蘸上浓郁的大酱,在口中融合会产生奇妙的爽快和满足,似乎每一刻的等待都是那么值得。

时至今日,这种完美搭配仍是流行的。不信?你去净月潭里任意一家小卖铺,必定有旱黄瓜和大酱卖。或者只要你从东北出发,无论是什么交通工具,不出半小时,黄瓜的清香就定会钻进你的鼻子,嗅觉仿佛被麻痹,除了那种旱黄瓜独有的清凉味外,再闻不到任何其他味道。

用酱制作的传统味道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家庭单位的缩小。城市中几乎已经没有人家亲自做酱了。但好在,东北的人们并没有放弃对大酱的热爱。人们用鸡蛋和黄豆酱炸酱,仍然爱吃蘸酱菜,仍然期待着旱黄瓜带来的惊喜。其实这样,也足矣。

看完记得点右下角,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图片

来自网络

deidei

喜欢我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