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达3500公斤的镇国玉器流落民间做了咸

年,忽必烈征服西南地区,士兵凯旋之时,蒙古军开始在当地搜刮奇珍异宝。忽必烈更是志得意满、春风得意,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将一块重达公斤的美玉从四川岷山千里迢迢运送到大都,并准备雕琢成器后宣扬武功。元初玉工们经过精心设计,于年将这块美玉雕琢成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国之瑰宝-“渎山大玉海”。元朝开国之初,元世祖忽必烈将渎山大玉海用作大宴群臣、犒赏将士的酒器,以显示皇家的威严气势以及对臣下的恩典。元初还重建了北海琼华岛上的广寒殿,将搜集得来的天下美玉置于其中,渎山大玉海也在其列。年,元朝灭亡,余部撤至漠北,大量宫廷珍宝被明军所得,包括渎山大玉海,但仍然保存在广寒殿。明末清初,广寒殿遭遇火灾,殃及到大玉海,大玉海在大火中受到了重创,直至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大玉海被火烧过后的痕迹。如今看来,它的外表已经黑黄,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以致长期被人遗忘在了阴暗的角落,无人问津。不知何时,北京西华门外真武庙内的一个道人发现了它,觉得用它来腌制咸菜,大小还非常合适,便找了几个人把它拉到了真武庙作咸菜缸子。从那时起,大玉海变成了咸菜缸子,确实有些讽刺。乾隆年间,一个酷爱古玩的收藏家,听说渎山大玉海在真武庙内,就差人千金以购,置于承光殿内。并且建一小厅,配以汉白玉雕花座,庄重放置,还让内廷翰林学士40多人各赋诗一首刻于厅柱上。如此,渎山大玉海,总算得到了很好的归宿。渎山大玉海历经岁月沧桑,又经长期火烧、日晒雨淋,早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往日光华。据说乾隆为让它重泛光彩,特意4次选派工匠对其进行雕琢修复。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元代时期的大玉海了,但它的基本纹饰和工艺还是保留了的。如今,渎山大玉海仍放置在北京北海团中的承光殿内。如有机会,我们也可以瞻仰一下大玉海的神韵。我们来看看,渎山大玉海究竟是怎样的~~渎山大玉海,高70厘米,口径-厘米,膛深65厘米,周长厘米,重达公斤。大玉海青白色中略带黑色,当时的人们也称它为“黑玉酒瓮”。从整体看,大玉海呈椭圆形,周身雕着波涛汹涌的浪花,巨大浪花中有海龙、海马、海犀、海猪、海鹿等竞相出没,这确与“渎山大玉海”之名相互呼应。渎山大玉海的纹饰精美,颜色深浅不同,厚薄各异,且整体风格气势雄浑,粗犷豪放,让人叹为观止。大玉海体现了异域风情无上精美的高超技艺,同时彰显了元朝开国统治者们一统天下、傲视群雄的非凡气势。自古以来,人们对玉的雕琢都始终秉持“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原则,将玉料的使用发挥到极致。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海龙的纹饰,一条海龙腾越在海面上,还有一颗旋转如飞的大龙珠,恰到好处地将一处“白章”变瑕为瑜。还有几处激流和漩涡,也是利用玉色较浅的地方雕刻而成,而黑紫色处则刻成了奔腾汹涌的波涛,确实将物尽其用,做到了极致。这些都让我们惊叹工匠们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正是他们的悉心雕琢才有了“渎山大玉海”这一件举世无双的精美艺术品。如今,这件大玉海历经沧桑后收藏在了北京北海团城的承光殿中,只是回顾之前做咸菜缸子的日子,还是让人不甚唏嘘。写在最后:其实,关于渎山大玉海玉料的来源一直有多种说法,长期以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来自四川西部的岷山,属于岷山墨玉,因为古代岷山也叫渎山。所以也就有了文中的故事。但还有一种说法,近年来经20多位玉器和收藏专家研究,与河南独山玉反复对比,认为渎山大玉海玉料来自河南安阳。但不管来自何处,渎山大玉海始终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宝。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9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