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制作“渎山大玉海”,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大玉瓮”、“酒海”。它是一个巨大的贮酒器,由斤玉石打造而成。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忽必烈下令打造它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元朝版图的庞大以及强盛的国势。所以,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渎山大玉海高70公分,口径~厘米,最大周长厘米,膛深55厘米,能容纳30多石酒。它制作完成后,忽必烈非常喜爱。然而,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花费巨资和人力打造的渎山大玉海会被人拿来装咸菜,一装就是年,故它是历史上最憋屈的“国宝”。
在元代,渎山大玉海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它的地位逐渐没落。明军入城时,皇宫里的人顾着逃命,怎么可能将这个重达斤的物体带出皇宫。于是,渎山大玉海就被元人遗忘在广寒殿。后因战争,流落民间。
因渎山大玉海是由南阳的独山玉制作而成,故它整体呈青铜色,看起来与普通的石器无异,从而埋没了它的价值。老百姓和收藏者都看不上它,唯有一和尚见渎山大玉海体型庞大,一次性可以装很多东西,便和数人一起,将它运回了寺庙。
当时寺庙正好差一个用来腌制咸菜的工具,于是和尚们就把渎山大玉海拿来当腌制缸使用。直到清朝时,人们才发现了它的价值,渎山大玉海竟然是用四大玉之一的独山玉打造而成。人们把它里面的咸菜拿出来,然后用清水将其内部洗净,渎山大玉海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印证了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人们终于发现了渎山大玉海的高贵。自此,它的地位开始上升。
年,《国家人文历史》邀请了九位考古和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选取九件“镇国之宝”。九位专家经过多次思考和讨论,认为元朝的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在元明清三代都有相关史书记叙,它承载的历史记忆非常丰富;它从广寒殿到团城,间接反应了北京历史的变迁。综合考虑,渎山大玉海可作为镇国玉器之首,这足以显示它的地位。如今,渎山大玉海被收藏在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