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代我们随处都能买到的盐,在古代,食盐却是由官方统一制作贩卖,如果普通平民百姓私下贩卖食盐是违法的。以明朝为例,《明律·户律·盐法》中就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由此可见,古代统治者对于食盐的管控是相当
01
在这样的前提下,食盐的生产和销售全部都是由朝廷一手管控,盐务收入对每个朝代都特别重要。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食盐也的确是一种比较昂贵的调料。所以一些人如果有渠道的话,会选择购买私盐,但是贩卖私盐是大罪,有人提出,古人是否会利用咸鱼等腌制品来钻法律的漏洞呢?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食盐官营的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制度正式开始在全国上下推行。
▲古代制盐泥塑汉武帝时期出台的《盐法》,利用食盐的不可替代性,由朝廷将食盐市场全部垄断,并且严令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尽管如此,有需要就会有市场,所以民间依然有私盐贩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这种行为非常忌惮,往往会处以重刑。在汉代贩卖私盐的人如果被抓住,不但要被没收所有财产,而且还会将左脚的脚趾头悬挂上6斤重的铁钳,在这样的压力下,脚趾会被折断。
▲古代正在进行的刑罚在晋朝,被官府抓住的贩卖私盐者会被投入监狱长达4年,唐朝末期统治者对于贩卖私盐的处罚更重,只要达到一石以上,就会被判处死刑,就连知情不报者也会受到牵连。在战争频发的年代,官盐价格更高,五代十国时期的官盐价格达到了贞观年间的40倍,民间贩卖私盐的情况则更加泛滥。当然,对待贩私盐者的处罚力度也越来越严厉。
02
大部分老百姓都不会去触犯法律买卖私盐,但是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也会偷偷购买。至于那些愿意铤而走险贩卖私盐的人大,都是走投无路的亡命之徒。既然如此,老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珍惜买到的盐,那么在古代要制作咸菜、咸鱼等腌制品,又哪来那么多盐呢?根据现在已经查到的历史资料来看,古人早在周代就已经掌握了较为传统的腌制食品技术,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在冬季来临之前就开始制作这一类食物。
▲腌制咸鱼《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写到:“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生活在不同地带的人们,有不同的食物保存方法。海边生活的渔民和鱼贩们,虽然能够捕捞大量的鱼肉,但是由于交通与技术的落后,这些鱼肉如果不腌制起来,很快就会无法食用。腌制咸鱼需要大量的食盐,大约10斤鱼就需要一斤盐,按照古代食盐的价格来算,腌制鱼肉所需要的盐的开销已经远远超过了鱼本身。
▲古代渔民相关画作所以新的问题就出现了,渔民们为什么要花费这样大的开销来腌制鱼肉呢?既然贩卖资源的风险很大,那么盐贩子们是否会利用咸鱼来牟利呢?
03
首先,古代的渔民是不可能用日常调味用的食盐来腌制咸鱼,其次,唯利是图的商人不会没有想到利用咸鱼来代替食盐的办法。我们先来看看渔民们腌制咸鱼用的是什么盐吧。捕鱼业需要稳定,发展必然要有销路,捕捞上来的鱼要能够储存。所以朝廷为渔民们腌制咸鱼,提供了另外一种“渔盐”。这种盐与人们采购的普通食盐不同,这种盐的纯度较低,而且还被官府派人用橄榄菜染成红色,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仿制。
▲渔盐一些渔民会以自己捕捞的鱼较多为借口多领渔盐,然后将多领的那一部分进行变卖。一般来说,当地政府对渔民与盐贩的这些伎俩一清二楚,所以他们当然也有政策。在渔民出海归来之后,必须如实向官府汇报捕鱼数量,官府也会有专门的核实人员来检查,只有在捕捞情况得到最终确认后,人民们才被允许去领用渔盐。
▲影视剧中的古代官府人员在正常情况下,渔民们在腌制完咸鱼后,并不会剩下多少渔盐。朝廷也会向渔民们征收赋税,虽然报告的捕鱼量越高就能得到越多的渔盐,但与此同时渔民也需要上缴越多的赋税。这种方法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渔盐被用来走私。
结语
虽然封建朝廷可以通过垄断食盐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且稳定财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现象当然会消失。现在,食盐已经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是非常便宜的调味品,人们再也不需要花费重金才能买到了。
参考资料:
《明律》
《吴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