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盐问题上,有人说吃盐一定要少,这样才健康;有人认为自己每天吃盐量没有超标,应该不会出现问题...
似乎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盐分摄入都很自信,事实真的如此吗?
年《柳叶刀》发表全球饮食领域首个大规模重磅研究,研究显示了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调查。在这份调查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在高钠(吃盐重)上超越底线的国家——中国的吃盐量是其他国家的3倍。
盐吃多了不好,为了少吃盐,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但多数是错的,其中这4种最常见。
误区一:盐吃多了,多喝水稀释掉?
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主要是盐中的“钠”在使坏。
摄入钠量过多本身就会影响肾脏对水钠代谢,导致钠水潴留排不出去,四处作乱,这才是食盐摄入过多导致多种疾病的关键之一。
盐吃多了多喝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以简单理解为:盐吸水(钠离子具有束缚水分子的作用),刻意多喝水反而增加身体负担,很可能会让自己“肿了”……
这个方法真没用,如果实在太咸,健康人可以适当喝一些水缓解(不要突然增加),但要牢记:下一次少吃盐才是硬道理。
误区二:干脆不吃盐了?
各种直接摄入的盐和无处不在的隐形盐,可以说是吓坏了不少人。于是,在各种健康论调的建议下,不少人清淡饮食,甚至直接不吃盐。那低盐或者无盐真的就有利健康吗?
钠作为我们体内重要的阳离子,其实有着多样的生物学功能,所以说高钠虽然不好,但低钠也是不行的。
虽然我们的肾脏对于钠可以做到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但我们的皮肤排泄似乎不遵从这个规则。不信你看夏天的时候,我们总是要补充盐分来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中暑。
这就说明了,如果我们长期不吃盐或者低摄入盐会出现潜在的低血钠风险。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引发无缘无故疲劳、呕吐、肌肉筋挛和内稳态紊乱等症状。与此同时,过分控制盐的摄入还可能对心脏等造成损伤。
吃盐只要不过量就行,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健康成年人每天的盐食用量不要超过6克。
年,《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同样证实,如果长期控制盐分摄入,低钠饮食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死亡风险。对于血压水平控制不佳、重度心衰、肾脏疾病等患者的限盐水平,一定要遵医嘱,不要自己决定。
误区三:之前吃得很咸,马上低盐?
如果之前一直吃得很咸,突然把盐摄入量减到很少也不合适。
食盐摄入量急剧减少会触发机体的代偿机制,容易导致血浆脂质浓度升高等不良反应,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有减盐的决心是好的,不过要循序渐进。
误区四:吃不咸的食物,盐肯就不会超标?
盐可比你想象的狡猾得多,食物加入了糖等其他调料,会把盐的咸味掩盖掉。
很多食物吃起来不咸,但含盐量可不少。比如1包方便面含盐7.8克,1大包虾片含盐1.36克,1小包(36克)的海苔含盐2克。
藏盐大户还有它们:
吃这些食物前一定要先看包装背面的营养成分表(毫克钠=2.54克盐,一天不要超过6克盐),才能把盐揪出来。
“健康吃盐”请这样做
盐吃多了不好,吃少了也不好,那到底该怎么办?总不能做饭的时候拿着计量器在那量吧?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了。
1.少吃外卖
这里不针对外卖的卫生状况,仅仅针对盐分含量。为了保证食物的口味,外卖往往都会加入各种调料,即使是再清淡的外卖也有可能盐分超标。(毕竟不是自己做饭,别人不会想着怎么营养健康怎么来。)所以,外卖还是少吃一点吧。
2.少吃加工食物
其实和外卖一个道理,加工食物由于受到味道和保质的要求,所以钠含量往往都很高。这里的加工食品指的是腊肉、火腿、酱菜、香肠等。
3.做饭时自己注意盐量
如果自己做饭,对于克数又无法完美把控,可以提前准备好控盐勺。这种勺子一般都有固定的克数,如1g、2g等。另外,像味精、酱油等调料,也要注意控制量。
家里没有控盐勺的,还可以使用去了胶皮的啤酒瓶盖、酱油醋瓶盖等,刚好是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6克左右,若想进一步减少,就装得稍微不满些,约5克左右。
4.慎重购买零食
想要让大家不吃零食其实很难,那就在购买零食时学会看零食中的含钠量。一般,零食的配料表中都会注明含钠量,含钠量高的零食尽量就不要吃了。
5.条件允许可以选择低钠盐
但是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强度工作者、肾功能障碍者、服用降压药物的人最好不要吃低钠盐。其他特殊人群最好咨询医生。
6.炒菜快出锅前再加盐
这样少放点也不会影响味道,放得早盐把菜里的水分腌出去,咸度降低,导致用盐过多。
7.巧用增鲜的食材
香菇、西红柿、洋葱、辣椒、海米、紫菜等本身带有鲜香味,烹调时可以少放盐甚至不放盐。
8.少用含盐的调料
不放鸡精、味精等同样高钠的调料,少吃豆瓣酱、泡菜、咸菜,烹饪时适当用葱姜蒜、醋、辣椒等,可以增强咸味,也让菜更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