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日食三餐,以午、晚为主。早饭称早点,或去早点铺购买,或在家吃头天的剩饭。旧时大宅门里的早点多由指定的早点铺子送早点上门,品种也是市面上常见的烧饼、炸糕、粳米粥之类。有地位的人家认为油饼是大路货,是不吃的。
近几十年的情况则大不一样了。煤气灶基本普及后,做饭也省事多了,尤其是收入增加了,市民们有条件提高日常饮食水平。就大多数人来说,早晨或去早点铺购买些早点,或干脆在自家里煮牛奶,煮鸡蛋,煮挂面,或煮点咖啡,吃点面包。因为双职工都要上班,午饭以简便、省事、省时为主,或在单位食堂吃,或买成品、半成品主食(如馒头、花卷、包子、烙饼、面条等)来家稍稍加工,再做两个菜,配个汤。吃过饭又急急去上班、上学。只有到晚上,下班之后,才有较充裕的时间整治晚餐。所以一天饮食的重点是在晚餐。近些年,家庭主妇们,包括不少男同志,喜欢研究烹调技术,烹、炒、熘、炸,做出十来个菜,也非什么难事。现今北京人的餐桌上,主、副食可谓中西结合,南北风味俱全,西式冷餐已进入不少家庭。因为怕肥胖和营养过剩,人们喜食瘦肉,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已在提倡素食。
市区较有代表性的主食品种和副食品种如下:
窝窝头也称窝头,为旧北京劳动人民的主食品种,用玉米面或糜子面加少量“起子”(即小苏打)或食碱蒸成,因底部有凹窝得名。花样很多:加枣儿蒸制叫枣窝头,调入红糖的称糖窝头,加入葱和盐的称咸窝头。现在,有些人为了调换口味,偶尔也吃些窝头。
菜团子用玉米面做皮,包上调好的菜馅入笼蒸成。
烙饼分发面和死面(不经发酵的面团)两类。面可硬可软,饼可薄可厚。死面饼,在面剂上抹油、盐(也有放芝麻酱、红糖的),烙出饼来层多,又称千层饼。
饺子北京人的待客饭。馅分荤素两种。荤馅以猪、羊肉为主,老北京人不吃鱼馅饺子。素馅以白菜或韭菜为多,萝卜、豆角、茄子、柿子椒等也可。包好的饺子,水煮的称水饺,入笼蒸熟称蒸饺,以油煎熟称“锅贴”,先蒸熟再煎制者叫“蒸呵炸”(“蒸食炸”)。
包子种类也不少,采用发面,包荤馅或素馅。若擀成大皮,摊放馅料卷起来,切段或不切段,上屉蒸熟,北京人称之为“懒笼”。若包以豆沙馅,呈半球形,则称豆包;包糖馅则称糖包,糖包多包成三角形,故又多称为糖三角。
面条分切面和抻面两种。现在家庭很少自己擀制面条了,多从粮店购买加工好的切面(有湿、干两种),极为方便。抻面是将饧好的软面团揉成条后,再抻拉入锅煮制,面条比专业厨师抻制的粗得多,但吃起来筋道。将调料直接加在煮面的汤水中,连汤食用,叫热汤面。捞面以炸酱或打卤佐食者,称为炸酱面、卤面等。
副食蔬菜中,秋冬季节以大白菜为主。大白菜秋末冬初收获。对于冬春季缺蔬菜的北京人来说,大白菜是绝不可少的。大白菜除鲜食外,还能渍成酸菜,保留到春天食用。北京人冬季常食的蔬菜还有萝卜、胡萝卜、菠菜。冬季也有黄瓜,但价格昂贵。《学圃余疏》上说:“王瓜(按:即黄瓜),出燕京者最佳,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元日进椿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钱”。现代郊区暖棚生产蔬菜,价格虽贵些,但一般市民均能购到所需鲜菜。北京夏秋两季,西红柿、扁豆、茄子、柿子椒、元白菜、冬瓜等几十种蔬菜相继应市,产量颇丰。近些年,南方的生菜、蓊菜、榨菜、菱白、苔菜等几十种蔬菜也引种成功,北京人的蔬菜供应更充足了。也有不少人喜食咸菜或酱。如水疙瘩(腌芥菜头)、腌雪里蕻、腌萝卜、酱疙瘩、酱萝卜、酱黄瓜、酱柿子椒、酱茄包、八宝酱菜等。此外还喜食酱豆腐(腐乳)、臭豆腐、豆腐干、豆腐丝等。过去前门外延寿寺街王致和的臭豆腐誉满京城。
北京特有的家常菜有炒麻豆腐、素咸什、白菜芥末墩儿、炒疙瘩丝儿、炒雪里蕻等。
炒麻豆腐麻豆腐原是粉坊里的一种副产品,呈绿色糊状,略酸。炒时多用羊油,下干辣椒段炸一下,放入青豆嘴儿(用水泡至刚出芽儿的大青豆)、胡萝卜丁,翻炒后倒入麻豆腐,炒透即成。此菜红、黄、绿相间,煞是好看。
素咸什用鲜姜丝、胡萝卜丝、笋丝、干豆腐丝、酱黄瓜丝同炒,放糖少许,撒上熟芝麻盐,出锅时放些香菜即可。
白菜芥末墩儿将大白菜去老帮儿和菜头切段,用沸水氽焖一下,趁热撒上盐、白糖、芥末面,逐层码严,浇上米醋,趁热焐严,二至三日后即可取食。
炒雪里蕻将腌雪里蕻切成小段,与青豆嘴儿炒制,或与肉丝儿一起炒,也颇有风味儿。
50年代后期,许多小吃几乎濒于绝迹,沿街叫卖的没有了,风味也多有丧失。但是近些年来,不少小吃品种又逐渐恢复起来。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风味小吃:
艾窝窝多由回民小贩卖,吆喝声为“冰糖馅的艾窝窝!”此品用熟江米面和熟江米饭揉合制皮,用澄沙、金糕条、熟芝麻、白糖等制馅,形似小馒头,甜香味美。有竹枝词唱道:“白黏江米入锅蒸,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可知艾窝窝是北京地区回民的传统小吃。
豌豆黄将豌豆煮熟去皮,加糖炒制,入模具中冷凝成深黄色糕状物,食时切成小块。此品质地细腻,绵软爽口,具有浓郁的豌豆香味。原是民间小吃,后被引进宫中,成为著名的宫廷小吃之一。
小窝头用精细的玉米粉加黄豆粉、白糖等,用手捏成枣子般大的窝头,入笼蒸熟。此品上尖下圆,底有小洞,内外壁光滑滋润,精巧别致。据说当年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逃难途中,吃到民间的玉米面窝头,回宫后命御膳房仿制,故清宫中留下了这种小点心。
豆面糕用黄米面(黍子米面)和成面团,蒸熟后放在炒熟的细黄豆面上擀成片,卷入豆沙馅,再切成段,撒上芝麻、桂花糖食用。因面卷外粘有厚厚的一层豆面,形似粘满黄土的驴子,故一般人称之为“驴打滚”。
扒糕用荞面粉和成面团,用手拍成直径约5厘米大的圆饼,入笼蒸熟,取出后用冷水浸泡。食时切成小条,蘸芝麻酱、蒜泥、酱油、醋、黄瓜丝、香菜末、辣椒油等调料吃,是北京消夏的美食。
甑儿糕制作者备有火炉和水锅。一般是铜制小蒸锅,蒸屉系一木模,其形似甑(小花盆状),底是活的,中间凹下。制作时凹底内放少许大米面,加糖少许,再用大米面将凹处填平,上撒青红丝、玫瑰、瓜子仁等果料,加盖蒸熟。熟后将木模放短棍上顶出。北京人有“甄儿糕上笼——一屉顶一屉”的歇后语。此糕由上边看是六角形的,底部却是圆的,很小,一口可吃一个。旧时多为儿童零食,近二三十年很少见。
栗子糕将煮熟的栗子捣碎过罗,再揉匀成泥,做成糕状,中间夹有澄沙馅及金糕片,上覆青梅、瓜子仁、金糕条饰成的图案。吃时切成小方块,浇上糖汁。此糕共分五层,上中下为黄色栗子泥,中间夹有红褐两色(红色的金糕和褐色的澄沙),色浓重艳丽,宜秋冬食用。
焦圈据说是从清宫中传出的油炸食品。亦称馃子、麻花、油炸鬼(过去北京的东、西、南、北城叫法不一),刚出锅的最好吃,又香又脆。原料为面粉、盐、碱、矾,先做成面坯,逐个炸制成手镯形焦黄的圆圈。此品耐存放,七八天后仍能保持其脆性。过去北京人吃焦圈都放在芝麻烧饼里夹着吃,合称“一套”。
炸三角做时先用猪肉皮、肉丁等煮成肉皮冻,放入青韭段拌成馅。把圆面片(直径约16厘米)对切成两半,呈半圆形,先把底边两角相对粘在一起,呈圆锥形,装入25克馅,封住口,使成三角形,入油炸制即成。其皮焦脆,馅成稀糊状。热吃时,先将皮上扎几个眼儿,使热气放出,以免烫嘴。炸回头将牛肉剁碎,加黄酱、姜汁、韭苹末等调制成馅,用白面皮包制成饺子状,再把两角相对弯回到中间,捏在一起即“回头”。入油中炸制,皮呈金黄色。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薄脆形似油饼,然而比油饼薄得多,似纸一样,个儿也比油饼大,用料与做焦圈的面同,成品呈棕黄色,既薄又脆,又酥又香。
灌肠明代就有这种小吃。原系在猪肠内灌制淀粉、红曲水及各种香料,煮熟后切片,放铁铛中用猪油煎制,吃时浇以盐水蒜汁。后改用淀粉加红曲粉水调制,蒸成细圆柱形,然后取出切片,以猪油煎之,仍称“煎灌肠”。过去多在市场或庙会上出售,小贩手拿铁铲,边煎边吆喝:“焦哦——灌肠!”茶汤旧时多由小贩沿街叫卖,一副担子,一头是一个木箱子,内装调料;另一头是一个热腾腾的紫铜大茶壶,有半米多高。壶是双层的,外层装水,里层烧木炭。吃时,把加工好的熟糜子面放入小碗中,加少许水调匀,加白糖,用滚烫的壶水冲成糊状。此品多在春秋与初夏时卖。
豆汁儿这是北京的特有食品,《燕都小食品杂咏》记载:“豆汁即绿豆粉浆也,其色灰绿,其味苦酸。”系用绿豆粉浆发酵而成,是粉坊的副产品,食时煮沸熬熟即成。喝豆汁儿要配以辣咸菜丝儿,酸溜溜、辣丝丝,喝到口中,后味转甜。初喝的人很不习惯,待习惯后则成瘾。豆汁儿营养丰富,有增食欲、助消化、软化血管的作用,故离京多年的老北京,仍念念不忘喝豆汁儿。
炒肝儿实为烩肥肠,并不需要“炒”。前人打油诗云:“稠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沿街叫卖的小贩则喊:“炒肝儿,香烂哪!”最早的炒肝儿是用猪心、肝、肺、肠煮制,不勾芡,当时流传这样一句俚语:“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现已改为勾芡,而免去了心、肺,只选用肝尖、肥肠。做法是将煮熟切好的肝片、猪肠倒入沸水锅中,下入酱油、蒜泥、高汤等,勾芡后烩制而成。汁水晶透,味道醇厚,与烧饼、包子同吃最佳。
羊头肉又称白水羊头,旧时多由回民卖。其做法是将羊头入白水煮,加花椒、大料等佐料(不加酱油等有色调料),煮熟后捞出,剔下丰头肉,晾凉后切成大薄片,撒上五香细盐食用,脆嫩不膻。旧时的小贩,卖羊头肉的同时还带卖熟羊眼及羊蹄儿。
羊双肠又称“霜肠”。做法是将洗净的羊肠内灌入羊血、羊脑,入锅中煮熟,再经卤汤煨煮。食时切段,加香菜、辣椒汁。小贩的吆喝声为:“肺叶儿呀——羊肚儿!”
奶酪又称“醍醐”、“乳酪”、“羊酪”、“牛酥酪”。是用鲜牛、羊奶加白糖为主料制成的半凝固食品,呈冻子状,乳白滑腻,入口即化。据说这种食品是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传来的,在北京“落户”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开始只作为夏日冷食出现于街头,后来则常年有出售。《都门纪略》中写道:“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赞美此品香甜、清凉、爽奶酪有很多种类。在酪里加上山楂,称山楂酪,呈红色;加进甜杏仁,称杏仁酪,色白如雪;也有放进各种瓜子仁的,称八宝酪。奶酪用碗盛着,放木桶中,用冰块镇着,甜酸凉爽。旧时卖奶酪的小贩还要带卖奶卷和酪干。久食奶酪的人说它:“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内以养寿,外以养神。”
酸梅汤用酸梅(乌梅)或去核青杏加糖煮熟,晾凉后滤去渣子,调进玫瑰、木樨或桂花,放冰镇着。颜色呈淡黄(水晶蜜色)。旧时,每年立夏后,“冰镇梅汤”四个字的横幅象酒家的帘子一样在干鲜果店的门口迎风招
展。卖酸梅汤的往往兼卖果子干,有的小贩口中还要唱道:“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弄碗来尝。
苏造肉是北京著名传统小吃。传说始于苏州民间,在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被带回京,遂成为宫廷小吃。至于如何流传到京都民间,还有一段故事。过去皇帝上朝,百官要在天亮时去到宫里,腹中未免饥饿,时间一长,太监们就勾结几个小苏拉(宫中打杂役的)在隆宗门外摆几个摊子卖早点(有的说是在东华门外设摊),供上朝的老爷们吃。除了卖炒肝、杏仁茶、吊炉烧饼等小吃外,还有苏造肉。溥仪出宫后,苏造肉的制法则传到了什刹海——荷花市场的小摊上。其制法是把用调料煮好的猪肉、肝、肺、心、肠、肚、炸豆腐片、火烧切成一碗,用漏勺盛着,浸入苏造汤(热卤汤)中,反复烫几次,放入碗里,浇上热卤汤,趁热食用。
在饮料上,过去北京市民主要是喝茶(特别嗜好花茶),极贫困者喝白水。过去的旗人(指原属满汉八旗的人家),最讲喝茶,闲着没事儿就要到茶馆中坐着喝茶,边喝边聊,高兴了再唱上几句。《京都竹枝词》云:“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上步芳尘。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士版人。”注曰:“内城旗员于差使完后,便易便服,约朋友,茶馆闲谈,此风由来久矣。”
“汉族人很少涉足,多是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茶馆),并提鸟笼,杂坐闲谈。”一般市民也酷爱喝茶。不分冬夏,早饭前定要喝几杯。老北京人认为,早晨不喝茶,不但一天没精神,而且连嘴也张不开。一般是用“水氽子”(直径大约10厘米的带把长铁筒)插放在火炉里烧水沏茶,也有上茶馆喝茶或自带茶叶到茶馆买开水冲茶喝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普遍应用,近些年来,市民的饮料也丰富起来,除了喝茶外,咖啡、啤酒、香槟、汽水、可乐、各种果汁应有尽有。有客临门,任你选饮。冬季饮茶或咖啡更为惬意,在不少人家中,咖啡已代替了茶。
喜欢文章的朋友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