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豆腐总是餐桌上的常客,做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切成片煎一下,然后和别的菜炒好后拌在一起,比如韭菜豆腐;一种是等锅里烧的菜要出锅了,切成片放到菜里一起煮,比如豆角豆腐。当然,也可以直接将豆腐煎好后加点水烧开,出锅前用山芋粉勾芡一下,通常就叫“煎豆腐”。吃早饭时,也可以切一小块豆腐,倒点酱油醋浇在上面,“戳戳”就饭,这叫“戳豆腐”。
豆腐“豆腐哇!”“卖豆腐哇!”小时候,每天都会有人推着独轮车走村到户叫卖豆腐。可以花钱买,也可以以货易货——用黄豆换。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拐磨做一包豆腐:浸泡黄豆、磨成豆浆、纱布过滤、下锅煮开、点上卤水、入包碾压……除夕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豆腐。豆腐豆腐,“都福都福”“都富都富”,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时候,爷爷常说:“鱼生火、肉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这话固然不无道理,但是小时候,谁想吃豆腐啊?宁愿生火、生痰。中午放学兴冲冲回家就问:“今天什么菜?”“豆腐菜。”一听到“豆腐”二字,心里顿时一沉:“唉,又没有肉!”一丝失望跳上眉梢。但是吃饭时也就释然了:好在还有豆腐,昨天可是连豆腐也没有呢,全是萝卜白菜。
豆腐、豆酱、豆浆和豆芽,被称为中国食最早知道的一道豆腐名菜,来自于一段很长的单口相声,叫“珍珠(剩饭)翡翠(白菜)白玉(豆腐)汤”。这是一个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传说。淮扬菜里也有道豆腐名菜——平桥豆腐,将豆腐切成丁,加点木耳、火腿肠之类的配料,煮汤勾芡出锅。当然,我们有时候吃的平桥豆腐是“低配版”,不能和传说中乾隆皇帝御宴上的“尊享版”相提并论。但冰清玉洁、滑嫩爽口的平桥豆腐颠覆了人们对豆腐菜的认识:同样是豆腐,平桥豆腐为什么既好看又好吃呢?偶尔吃到上面撒着碎末油渣的平桥豆腐,浓稠稠、热腾腾、香喷喷,色香味俱佳,真是美极了。
豆浆、豆腐脑、豆腐、千张、茶干……以豆腐为代表的豆制品几乎撑起了老百姓餐桌的半片天。如今上街买菜,人们时常忘不了买上一块豆腐;到饭店吃饭,总忘不了点上一份豆腐。作为老百姓的家常菜,豆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在正式的饭局和宴会上,一般是不出场的。偶尔成功“逆袭”,也是“功夫在诗外”,比如作为鲫鱼脑和鸡汤之类的配料。豆腐,最适合呆的地方还是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刀子嘴,豆腐心”“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咸菜烧豆腐——有言在先……白白嫩嫩、普普通通的豆腐给我们的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沧海桑田,不管岁月如何变迁,豆腐永远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经典。(王勇左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