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三餐从宋朝开始,却和喝醉的牛也有联系

关于人类三餐的起源,还得从这件事说起。

相传某天,玉帝在云端眺望凡间,见凡人们又唱又跳生活的欢乐无比,玉帝感到欣慰不已。

但他仔细一看,居然发现这些凡人个个蓬头垢面,衣着散落,毫无形象可言。

玉帝心中不快,于是召唤来神牛,再三嘱咐:“今后人类每天一律三打扮一吃饭,每天都要打扮得整整齐齐。”

神牛是个醉汉,去凡间的途中还不忘畅快饮酒;待到凡间后,早已醉得不轻。于是呢,就将圣旨给传反了,硬生生的将“一日一吃三打扮”传成了“一日三吃一打扮”。

玉帝一怒之下,就将神牛打回了人间,为人类劳动……

当然,这只是神话故事而已,吃饭的问题,还得从原始社会说起。

原始人吃什么?

原始人非常喜欢吃蜗牛。因为在考古活动中有一些证据可以表明原始人已经可以用烧烤的方式来吃蜗牛,蜗牛虽然不能提供原始人所需的所有能量,但是却可以提供维生素和其它更为关系的营养物质。

原始人都是生活在食物丰富的森林周围,这样一来,植物种子就是一种比较易得的食物,而且植物种子相对来说比较可口,还含有很高的营养物质,...

在没有学会用火之前,祖先们一直是吃生肉的,而且当时没有成熟的储存食物方法,所以在闹饥荒时不排除会吃一些发霉的食物。

科学家还在古人类牙齿上发现了木屑、蝴蝶翅膀和昆虫的腿,听上去并不是很可口,但祖先们是真的吃了。

那时候,人类没有每天几顿饭的说法,因为食物不充足,当时就属于逮着什么吃什么、饿了就吃,相当不规律。

直到商朝,人们开始有按时吃饭的习惯

他们的主食是粟、麦、稻、黍。

史书上记载了商王对他的子民说的话:如果你们不努力耕耘,水稻、小麦、玉米、谷子怎样才能有好收成?从此足见商代的主食就是这四种。

关于水稻的种植,史书上似乎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考古学家在郑州商城白家村和殷墟小屯两处商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水稻痕迹。

除去粮食,商代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禽。

在郑州二里岗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近4万具尸骨,包括猪、牛、羊、马等。曾有考古学家称,这是商朝人吃完东西后留下的遗迹。

在河北一座商代墓葬中,发现有很多动物随葬在墓主人身边。其中大部分是动物可用的部分。甚至在许多平民的坟墓里,也有将这些食物陪葬的习俗。

除了这些驯养的动物,商朝人还吃野生动物。在一些商代墓葬出土的甲骨文中,常有一些人外出打猎的记载。

先秦时期,不少贵族开始一日三餐

相对于商朝,秦朝的饮食更加完善,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一顿,下午一顿。因为有“宵禁制”的存在,所以就没有吃宵夜的娱乐场所,人们晚上睡得早、活动量小,也就不吃饭了。

不过当时很多贵族比较注重生活,会比平民多吃一顿,皇室成员甚至一天四顿,吃饭在当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主食方面,南方以稻为主,北方以粟(小米)为主,偶尔也吃黍(黄米),肉类也不少,狗、猪、羊、鹿、鸡、鸭、鱼、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爱狗人士”,他们经常吃狗肉。

“狡兔死走狗烹”,就是那时候流传下来的。狗屠还是个经常出猛人的热门职业,聂政、樊哙,都是干这行的。

秦朝也讲究荤素搭配,不过那时候的蔬菜可远远不如我们现在丰富,常吃的蔬菜有五种,即葵、藿、薤、葱、韭,葵现在称为冻苋菜,藿就豆苗嫩芽,薤就是现在南方用来腌咸菜的窖头,葱和韭跟现在一样。

秦朝水果品种已经有梨、李、桃、杏、柿子、橘子、梅子等。

宋朝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日三餐

宋朝在多数人心里是比较衰败了,实际上(年—年)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宋朝经济的增长和农业的进步是离不开的,北宋时,占城稻被引入中国,并迅速推广开来,加上改进的水利灌溉技术,宋朝的水稻产量大幅增加。而充足的粮食供应使得宋朝的人口也急剧增长。

由于宋朝取消了“宵禁”,晚上人们都可以出门活动,夜生活比之前的朝代都要丰富很多,各种娱乐的地点也不再被限制,百姓的经济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所以人们的餐数自然而然就多了一顿,一日三餐逐渐被固定下来。

至于宋朝的食物,那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在南宋的临安御街上,清晨就开始售卖早餐和美食,包括烧饼、馒头、包子、糍糕以及各种汤,口味重点的可以选择炸羊肉、羊血、鹅肉等。喜欢吃面的也可以选择前往面馆,御街的面馆白天黑夜都是营业的。

当时下层阶级也能吃肉,但是他们常吃的肉主要是猪肉和咸鱼。

上层阶级能享用的肉就更加丰富了,如羊、鹿、鸡、鹅、鸭、野兔、雉鸡、鹌鹑、鹧鸪、狐狸、獾、蛙、贝类、蛤蜊、螃蟹、虾等,而来自附近湖泊和河流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淡水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