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菜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精神的一种食物

中华饮食饮食博大精深,除了川、鲁、淮、粤等八大菜系之外,东北菜、客家菜、本帮菜等菜系也是别具风味、各有所长。也正是因为中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所以也很难找到一种食物能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如果有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咸菜以及所有经过腌渍处理以便于储藏的食物。

首先,咸菜的分布极为广泛,不管是各个菜系还是各个省份都会有咸菜出现,中国几乎没有哪个民族或哪块地域是不出产咸菜的。东北的酸菜最适合炖大荤的时候用来解腻,原产自云南的韭菜花随着涮羊肉火遍大江南北,汪曾祺专门用一篇散文介绍了老家高邮的咸鸭蛋,鲁迅也曾说过蒸的乌黑的干菜很诱人。

咸菜之所以如此广泛的分布在全国各地,根本原因就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吃过苦,咸菜是对艰苦岁月的一种回忆。以我的老家黑龙江为例,在蔬菜大棚或者说反季节蔬菜还没有普及的那个年代,萝卜、白菜和土豆就是冬天最常见的食物,别的青菜也不是没有,不过那都是盖着棉被从山海关内运过来的,哪有自家菜窖里的萝卜、土豆经济实惠。

黑龙江特别冷,整个冬天还有深秋和初春加起来有将近半年的时间都种不了菜,所以冬储大白菜都是几百斤几百斤的买,再加上萝卜、土豆,一家的菜窖里囤个四五百斤的很正常。网上有种说法叫“江南人买菜论棵,东北人买菜论吨”,这句话要是放在八九十年代还真不算太夸张。

93年出生的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全家动手腌酸菜的场景。入秋之后装满大白菜的拖拉机就开始一条条巷子的来回吆喝,卖菜用的大秤杆子一次称个三五十斤还是因为白菜太轻占空间,要不然二百来斤的大肥猪它也称得了。买回来的白菜一半堆到菜窖里过冬,另一半装到一口可以藏得下一个成年人的大缸里,一层白菜一层盐地码放好,最后再用一块大石头压死,一个月以后就酸菜就算腌好了。

也许大城市会好一点,但大致情况就是这样的,至少在我家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是这样的。在过去,东北人都是靠着酸菜过冬的,无论贫富,就算是称霸一方的东北王张作霖,家里也会在冬天腌上七八缸的酸菜。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虽说青菜到了冬天还是会涨价但也没过去那么离谱,不过我父母还是会在入冬之前少量的腌一点酸菜,因为外边买的没有自家腌的那么“有味儿”。

小编这二十多年除了出差去过内蒙之外就一直在东北三省打转,对其他地方的情况也不了解,不过我觉得大致是相同的。只要一个地方出产咸菜,那就说明那个地方的人吃过苦,有过一段缺衣少穿的日子,也说明那里的人不忘本,生活好了也没忘记要勤俭节约的过日子。所以说咸菜以及所有腌渍而成的食物最能够代表中国精神,它体现着中国人的坚韧与勤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单选

你和家人爱吃咸菜吗?

爱吃不喜欢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