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但凡提起文物,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过无数星光灿烂的文化。
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充分开发头脑,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巧夺天工的作品。
它们造型各异,用处不同,每一件精品被做出来的时候,都曾经是万人瞩目的对象,成为当世人茶余饭后最具热门的谈资。
在太平时节,它们成为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手上的把玩之物,被收藏在深宫内苑,与世隔绝。
但是到了战乱,它们的主人自己尚且自顾不暇,又怎么能顾得上它们。
它们被任人丢弃,流落民间,幸运的能够继续成为普通人家收藏的宝贝,不幸运的则跌落红尘,就此埋没,从此消失在世人的眼中。
历史上曾经就有这么一个硕大的宝贝,它曾经是皇庭之上最绚丽的明珠,但是国家灭亡之时却遭人丢弃,最后竟然沦落成为普通腌咸菜的大缸,直到多年之后才有重见天日,再次成为皇帝眼中的宝贝。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它的故事。
渎山大玉海的来历
提到“渎山大玉海”这样的玉器,我们很多人都会一脸懵。
毕竟跟举世闻名的和氏璧比较起来,它实在算得上是太小众化了。
但是它刚被打造成型的时候,却是皇家的御用之物。
公元年,忽必烈继承了蒙古汗位,展开了统一中国的战争。
为了犒赏三军有功的将士们,他下令定制一款气势恢宏的酒器。
这款酒器不同于传统的金银制作,而是使用特殊的玉石制成,这种玉石质地坚硬,色彩斑斓,是由白色、绿色、紫色、黑色混合而成。
因为玉石原料来源于我国名玉的产地独山,所以也叫独山玉。
因为是皇家用品,自然这块独山玉的价值就更高了。
皇家工匠挑选了一块天然形成的巨大玉石,然后把它做成大酒缸的形状,并且在上面雕刻上各种珍禽异兽和海浪波纹。
当在里面注入水的时候,通过光的折射,缸底映射出动物的影子,也跟着来回晃动,这景象就仿佛是海底龙宫一般。
当这尊高70多公分,周长近5米,重达3.5吨的大酒缸被抬进皇宫的时候,所有人都被它的造型所惊呆了。
忽必烈虽然是蒙古人,但是汉化程度极高,他看到这尊巨大的酒缸,当即就给它起名为“渎山大玉海”。
在一次次的宴饮中,醉眼惺忪的群臣们恍恍惚惚地看着“渎山大玉海”上面的龙仿佛活了一般,微风吹动,酒水起了波澜,这条“龙”在酒海中上下翻腾。
他们都被这种景象所惊呆了,这件事再被添油加醋地传到民间,普天之下的臣民更加相信忽必烈是真命天子。
渎山大玉海的没落
在元代,“渎山大玉海”一直被收藏在现如今叫北海公园的白塔里,那个时候,这里叫太液池琼华岛广寒殿。
然而好景不长,蒙古人粗糙的治国方式,最终激起了民变。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
朱元璋最终技压群雄,建立了明朝,并且展开了北伐行动。
蒙古人最终被打退回到了蒙古草原上。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元大都皇宫中的珍宝被席卷一空,有的跟随蒙古人回到了草原上,还有一些被各处的乱兵所抢,不知去向。
而“渎山大玉海”由于吨位巨大,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所以它一直静静地躺在广寒殿里。
但是明朝建立后,它还是失踪了。
等它再次被人发现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年了。
在清朝的康熙年间,大臣高士奇有一日闲暇无事,到北京西华门外的真武大帝庙中游玩。
在他逛完正厅,步入道士们居所的时候,他被一个硕大的咸菜缸子吸引住了。
这个咸菜缸子造型独特,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在四个角上还雕刻着龙的塑像。
从雕刻手法来看也并非是明清匠人的手艺活。
他顿时来了兴趣,细细打量着。
当他擦拭掉咸菜缸子一角表面的灰尘的时候,他惊呆住了。
博学多才的他才发现,这缸子并非是传统缸子所用的石头或者泥土烧制,而是天然的独山玉石雕刻而成。
他突然想起了那尊失踪已久的“渎山大玉海”。
经过他上下打量,他才惊讶地发现,这尊皇家所用之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沦落为庙中腌咸菜的大缸了。
道士们并不知它的来历,所以并没有珍惜它,也正是它在庙里低调了几百年,所以每次兵祸,它都能安然无恙。
这次如果不是有心人的发现,恐怕它还要继续沉沦下去。
这就像《乌衣巷》中写道的那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情此景,透出来的是凄凉,更多的是无奈。
渎山大玉海重现光明
当时间来到乾隆年间,此时国泰民安,歌舞升平。
乾隆皇帝继续着“康乾盛世”的辉煌。
这一幕就仿佛回到了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普天同庆时的光景。
趁此机会,“渎山大玉海”被再次搬上了历史舞台。
乾隆皇帝喜好声色,对珍奇异宝非常感兴趣。
他听说“渎山大玉海”的存在后,就亲自到真武庙中进行探访。
当他走进后院,看到巨大的“缸子”里腌满了咸菜,整个外壁也布满了泥土,感到十分的失望。
当他命人用清水把外壁表面清洗干净之后,他看到了雕刻在“渎山大玉海”表面的珍奇异兽和海浪波涛。
他仔细用手抚摸着“渎山大玉海”的表面,就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一般。
很快,他花重金从道士们手中把“渎山大玉海”赎了回来,把它安置在北海公园团城中的承光殿的前庭院中,并且为它修建了一座用汉白玉打造的凉亭,取名为“玉瓮亭”。
至此,这件号称史上最憋屈的文物才得以重见光明。
为了表达自己的喜爱和重视,喜好诗歌的乾隆皇帝,命令属下的臣工为他写诗来歌颂它。
而他自己也写了一首《玉瓮歌》,命人刻在了“渎山大玉海”的内壁上。
至今,它依然端坐在北海团城的承光殿前,每天接待数以万计的四方来客。
用无声的“语言”,去述说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