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无数代前辈的艰苦奋斗,我们才迎来如今幸福富足的生活,不愁吃穿。
而在50、60年前,我的父亲、爷爷那一辈,只能靠着双手不停挥动锄头,一家人才能吃饱饭。
在供销社花几毛钱买的一瓶白酒,是他们最好的抚慰。
那个时候人好,人心亮堂,酒也不掺假,买一瓶,就着咸菜喝一顿,别提多幸福。
那么,那个时候畅销的那些“玻璃瓶”酒,现在还有吗?
只能说,市场这个大环境,站得住脚的前提是质量一定过硬,其次要将消费者放心中,最后企业发展决策也要靠得住,三者缺一不可。
像有着广东“小茅台”之称的梅鹿液,在当时那个年代,不用宣传,也火的一塌糊涂。
不过可惜的是,因为缺乏创新、企业经营不善、又遭遇假酒风波,还是没能在市场中长久发展下去,现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它的身影了。
而山西名酒竹叶青,它不仅在70年代受欢迎,现在拿出来还是很能打,口碑是非常优秀的。
它能成功的原因,除了质量过硬,它还懂得创新,它本来是作为“露酒”出道,现在更是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推出了0糖酒。
它还懂得宣传,抓住“健康饮酒”的路线,用一句“自然健康,逍遥人生”的广告词,将自己的形象在消费者心中立的清清楚楚。
市场是非常残酷的,香型、品牌、价格多之如牛毛,抓不住机会,就会被淘汰。
对于现在的市场环境,这个机会是什么呢?
铺天盖地的网络,快速便捷的媒体工具,上亿活跃用户的平台,我想这个机会就是宣传。
来自河南的张弓酒,早些年其实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厂,电视广告的兴起,他便抓住了机会。请来当时很有名的相声演员马季为其代言,凭着一句“东南西北中,好酒在张弓”,这品牌形象与知名度一下就立起来了。
但是很多品牌并没有这么幸运,它们或许酒质也很不错,却因为名气不大,只能在其产地浅浅活跃,并不能荡出太大的水花,这说的就是下面2款酒,酒友们来看看喝过没有?
这酒来自贵州茅台镇,有句话说“成也萧何,败萧何”,用在它身上就是“成也茅台镇,败也茅台镇”,为什么这么说呢?
美酒如云的茅台镇,想要在酱酒市场夺得一席之地非常困难。酒厂便放弃宣传这一步骤,想依靠高性价比获胜,目前看来这个方法取得的成效不大,导致它只能在产地活跃。
但是质量无可挑剔,它出自范应华老师之手,在酿酒原料与工艺上都是与茅台一样的标准,红缨子糯高粱与大曲坤沙古法的结合,耗时1年时间产出的原酒,便已见五分茅感。
再经范老师的勾调,与5年时间的窖藏,这个时候酒已老熟,茅香更甚,开坛酱香四溢扑鼻,酒液微黄透亮,喝进口中慢慢尽是醇滑细腻的酒液,多种层次的结合让口感变得更为丰富,喝完呼出一口气,全是粮食的香。
此等质量,如若坚持发展,一定会有自己的路线与市场。
这酒同样是来自贵州,是众多酱酒中少见的浓香酒,酒厂在酿造它时结合了两种香型的酿造工艺,希望能酿出独一无二的贵州浓香酒。
但事实是,它的风格确实独特,入口是浓香酒的窖香浓郁,尾调是酱香酒的酣畅回味,这是它的闪光点,也是它后来不能走出贵州的原因。
它独特的酒香被很多酒友说是“鸭屎味”,很多人接受不了。鸭溪窖酒对此是真的很委屈了,可它还是坚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走着亲民路线,不重宣传重酒质,名气虽不大,喝它的却都是老酒友。
你呢?你听过或者喝过这些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