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学校里进行调研。走进课堂或教研组,总有不少熟悉的面孔(或过去的同事,或曾任教同一学科),因而,无论是听课,还是座谈,都很坦率而深入。不过,随着谈话的深入,一个问题越来越清晰地凸显,那就是为数不少的老教师,几年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至今仍不见有所突破,为数不少的老师工作十年、八年几乎没有大的进步,更谈不上有什么建树了。同行的同事们普遍有此同感。
那么,到底是什么阻滞了教师成长的脚步?是什么影响了成长的进程?我不由地陷入了深思。
我在想,当年的那种工作热情、那种激情还在吗?
当年,当我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当我们挺直了胸脯站立在讲台上的时候,当我们激动、骄傲,夹杂着些许不安、紧张,扫描着齐刷刷端坐的学生时,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是何等的踌躇满志?是何等的激情涌动?是何等的虚心与真诚、耐心与真情?但是,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地劳作,随着从初级、中级到高级职称的逐渐获得,随着一拨拨学生走马灯似的流转,随着结婚、生育和随之而来的家庭负担的加重,过去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情境不再,与学生渐行渐远,神情逐渐“晴转多云”,少了欢笑,少了交流,少了智慧,多了呆板,多了散漫,多了木讷,当初的棱角没了,牢骚发得多了,说什么都觉得无所谓了,过去的“每天都是新的”的感觉变得像白开水般乏味,昔日为之奋斗的事业变成了“混日子”。
这不难看出:工作热情的减退、倦怠、懈怠的心理的滋生,是严重影响成长进程的原因之一。
我在想,我们前进的目标还在吗?
当我们刚刚工作时,怀揣着种种美好的梦想。首先想把课教好。为此,可以挑灯夜战,可以反复咀嚼着教材和教参,可以不厌其烦地修改着备课,一遍遍关起门来对着墙壁试讲,为的就是把课讲得生动、明白;教好了课,就想当个受学生欢迎、同事肯定、领导认可的“好老师”,为此,可以和学生打拼在一起,真心和学生交朋友,可以披星戴月去家访,可以半夜三更去学生宿舍给学生掖被角,可以为学生大笑,可以为学生流泪,可以天天笑着面对学生的对与错,可以虔诚地向老教师请教,虚心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建议,包容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为的就是要做最好。但当我们走过了三年入门、五年上道之后,当我们的职称一级级走过之后,当一个个的荣誉到来之后,当我们实现了成为一个教好书的“好老师”之后,我们是不是突然觉得心里不再充实,突然变得空落落,从此,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不明了下一步迈向哪里。
因此,我认为,缺少递进发展的规划和前进目标的缺失,是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大因素。这恐怕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我在想,当初那近乎虔诚的学习态度还在吗?
我清楚记得,自己刚工作那会儿,学习真算得上如饥似渴,真称得上近乎虔诚。天天从早到晚,几乎都泡在学习上。忐忑不安地跟着老教师听课,陪着笑脸求老教师给以指点,小心翼翼地央求老教师去听自己的课,毕恭毕敬地聆听老教师的指导和批评;每隔几天,总要召集部分学生座谈,虚心地听取他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意见,用心地思索着,用心地改正着;每次遇到上级专家的视导,总是想方设法邀请教研员给自己找毛病、提意见;盼着每一次外出的学习和研讨,珍惜着这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那种兴奋和幸福,仿佛是在过年。
但当自己成为高中历史教研员以后,也曾被很多年轻老师的虔诚所感动,但也被不少“另类”所震撼。我不理解,为什么他就能做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我不理解,为什么他能在背后说出“就是会说呗,干嘛不上给我们看看”。我承认,在很多方面可能不如他们,但你能力强,为什么不做我的师傅?古人尚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能顶诸葛亮”呢。说到底,他是不想进取,不求进取,他是在为他的不作为找理由。
缺少进取的精神和端正、虚心的学习态度,也大大制约了教师的发展。
我在想,当年的那种强烈的责任心还在吗?
想当年,我们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老鸡婆护着小鸡仔一样,精心地呵护着每一个生命,在自己的眼中,那时的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聪明的精灵,绝不容许哪位同事说一句哪个孩子的不好,哪怕是最最调皮的那位。可如今呢,孩子的毛病在增多吗?如果不是,“坏”孩子、问题孩子身上的毛病为什么说不完?是如今的坏孩子增多了吗?如果不是,为什么看着哪个学生都讨人厌?当初,我们会细心梳理着学生的秀美的“枝条”,小心翼翼地修剪着,修正着,生怕有丁点儿的弯曲。但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还那样小心吗?为了学生的茁壮成长还那样殚精竭力吗?还能视班级、学校的荣誉“高于一切”吗?若干年后,我们还会因为一个孩子的无辜辍学而翻山越岭一趟趟去家访吗?还会为某个生活困难、家境贫寒的孩子,慷慨解囊,倾其所有,哪怕自己一个月只啃咸菜吗?还会为学生的进步或一次授奖而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吗?……
如果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那就应该意识到:责任感的衰减已严重阻碍了你的成长与专业化发展。
人在经历过努力、拼搏、探索之后,无论是成功,还是遭受挫折,特别是到达一个阶段、实现一个目标之后,总会有暂时的方向的迷失,总会出现目标的缺省,这是正常的,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人们常说的“高原现象”。
但假如目标一直在缺省、方向一直在迷失、意志一直在衰退,那就不正常了。此时此刻的我们,是否需要重新检索一下自己的内存,更新一下自己的运行程序,及时删除清理脑中的“垃圾文件”,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拷贝、存储最新的研究成果,生成更多的创新思路和创新实践,向一个个更高的目标冲刺。只有跨越影响发展进程的障碍,才能最终实现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