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天生手巧,烹汤炒菜时,加入适量的冬菜作为调味品,汤或菜都鲜香味美,诱人食欲。有时直接抄一小盘佐饭,那浓郁的蒜香也能大大地增强食欲。在吃红薯面烙饼时卷上一撮,那个享受真是至今难忘。
母亲的冬菜
冬菜在沧州较之于酱菜在保定更为驰名。
因生活所迫,父亲12岁时即被送到沧县仁和药铺学徒,和母亲结婚后,母亲也随父亲在沧县生活过几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制作冬菜,做出来的冬菜无论品相、色泽还是香气比当地人做的还要好。
年父亲回乡后,母亲又把这项技术带回了安国老家。
腌制冬菜,原料以天津舒心大白菜为最好,因此我家每年都在自留地里种上两畦,留作来年开春腌菜用。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白菜收获后,母亲都选择一些菜体舒展、菜帮较多的白菜挖窖储藏起来。春节过后,这些经冬的大白菜水分蒸发后表皮发蔫时,母亲便把它们搬出来,剥掉最外层的老帮,去掉上部三分之一的绿叶,再把剩下的菜墩一层一层地剥开,用菜刀切成宽约1厘米、长约1.5厘米的小块,然后放在阴凉处晾晒。
待晾晒到攥在手里不成团、松手后自然散开、干湿适度后,按比例拌上精盐和蒜末,装入坛子中压实。再用一个比坛子口稍大的碗扣住坛子口,在碗口四周围上一层布条,再用黄泥涂在布条上牢固封口。经过三个多月时间的发酵,待麦收前打开坛子,一股混合着蒜香、酒香的香气扑鼻而来,闻之就迫不及待地伸手抓一撮放入口中,那种兼有香、甜、咸、辣四味的香气一时间冲撞肠胃肺腑,令人回味无穷。
母亲做的成品冬菜色泽金黄,蒜香浓郁,甜咸可口,因其经过密封发酵,所含水分适度,具有春不干、夏不腐、秋不霉、冬不冻的特点,落口微甜,咸中略带辣味,非常适于佐餐、下酒,我家饭桌上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它。
母亲天生手巧,烹汤炒菜时,加入适量的冬菜作为调味品,汤或菜都鲜香味美,诱人食欲。有时直接抄一小盘佐饭,那浓郁的蒜香也能大大地增强食欲。在吃红薯面烙饼时卷上一撮,那个享受真是至今难忘。
小时候物质匮乏,平时多以红薯、玉米面果腹,有一小碟冬菜下饭那真是神仙一般的享受。在家家以腌白萝卜咸菜下饭的村里,从我家飘出的冬菜香就成了村里唯一的例外。村里的老少爷们馋得受不了时,临吃饭了便找借口到我家,为的就是尝一口香中带辣的冬菜。每到这时,母亲就会用油纸包一小包送给他们。姑娘媳妇们为使家里人也能吃上冬菜,每到春节过后就来我家跟我母亲学着做。
冬菜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不过是选料、切料、晾晒、配料、密封发酵等几个环节,但主料大白菜的干湿度、辅料大蒜以及精盐与主料的比例却要求极其严格,不同的比例做出来的冬菜色泽、味道、口感相差甚远。尽管母亲倾尽技术予以传授,甚至手把手教其操作,但真正掌握制作技术做出合格冬菜的,除了我三弟媳妇外,全村还真没有别人达到我母亲的技术水平。
改革开放后物质日益丰富,农民已经步入小康生活,一日三餐鸡鸭鱼肉不断,已很少有人再去制作费时费工的冬菜了。在我们村,如今也只有我三弟媳妇还在年年制作冬菜,使这项风味独特的小菜制作技术不至于失传。
作者:郭振山,原文刊于年11月21日保定晚报
转载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