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山东一老者下乡访友,途径一小山村时,刚好碰到一村民烧火做饭,饭香味远远传来,他驻足一看,心中狂跳:不得了啊!
8月的一天,老胡下乡访友,途径淄博市临淄区桐林村时,一阵阵饭香扑鼻而来,让饥肠辘辘的他忍不住吞口水。
他本想上前讨些吃食,可又怕惊扰了人家。
于是,就在附近找地方坐了起来,边等待边欣赏风景。
没过多久,一个衣着破烂、手脚脏乱的孩童跑了过来:“爷爷,你肚子饿了吗?”
老胡一愣,随后摸了摸他头顶道:“不饿,谢谢!”
老胡本想休息一下就走了!
哪成想,小孩回去后不久,一个汉子出现在老胡面前。
“这位大哥,你是外来人吧?要不,跟俺们去喝酒?”那汉子满脸笑容道。
“哦,这……”老胡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下来了。
很快,汉子领着他来到一户农家院落里,院内已经摆了几张木桌。
老胡刚一落座,汉子就拿出一只酒壶和两只杯子,然后为老胡倒了碗酒:“大兄弟,这里没有肉,只能凑合用点白酒了,你别嫌弃啊。”说话间,汉子给自己也倒了一碗。
老胡连忙推辞:“大哥,怎么好意思呢?”
汉子哈哈一笑:“别客气,我家也没什么招待贵宾的菜肴,就弄了几盘咸菜、几块腊肉,你将就一下。对了,媳妇给这位大叔盛饭!”
老胡摇头:“不用了!”
汉子乐呵呵拍了拍脑袋:“瞧我这记性,忘问你叫啥名字了,咱先干一个!”说完,举起杯子与老胡碰了一下。
之后,汉子又给老胡介绍了身旁一女两个儿子:“这俩都是我的娃,你喊他们大柱子、二柱子吧。”
老胡微微点头,算作打过招呼了。
紧接着,汉子端起杯子与老胡相互敬酒,并热情邀请他品尝美食。
老胡本想拒绝,却拗不过汉子的热情,于是便陪着一同吃了些菜肴。
“这是我们当地的特产,清蒸鱼!大兄弟你尝尝。”说罢,汉子夹了一条鱼放在老胡碗里。
老胡见状,也不好拂了对方的好意,于是便夹了一筷子塞嘴里,细细咀嚼片刻后,眼睛登时就亮了起来,赞叹道:“鲜,真是太鲜了!怎么做到的?”
“喜欢就多吃点。”汉子咧嘴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呵呵,这就得靠我家那口灶炉了!”
说罢,汉子指了指屋子内角落处的灶台。
老胡顺势望去,他愣住了!
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这般的灶炉:三脚、细腰、有盖,上中下三部分连在一起,都是陶瓷品。
太怪异了!
“大兄弟,你这锅有什么来头?”老胡疑惑道。
汉子嘿嘿一笑:“没啥来头啊!我只知道这是家传的,应该有好多代了吧。”
老胡听罢,暗暗咋舌,家传的?那岂不是价值连城?不过这样的宝物居然流落至此,也真够可惜的!
看到老胡那发亮的眼神,汉子知道老胡对这火炉心动,便说道:“老爷子,我家这个还不算好的,我听说隔壁村近来在河里捡到一些陶瓷品,甚至也有像我家陶炉的蒸锅,比这个更精致呢!”
听到这,老胡不由得眼睛一闪,心中暗忖道:莫非那种传闻是真的?
……
不久,文物馆派专家组下来考察,便发现一些古墓群,从中挖出了大量的陶瓷品,其中最珍贵的便是一口陶炉。
经鉴定,这陶炉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部落成员用于生活的蒸煮器具,也叫灰陶甗,通高却达到厘米,口径为44.5厘米。它的上半部是甑,下半部是鬲,二者相连,并配有紧扣沿边的器盖。设计新颖巧妙,考虑到了生活实用性。上部的甑有大口、圆唇和折沿,并沿内侧有浅槽;束颈鼓腹,腹部有数条凹弦纹和五条刀压式附加堆纹;下缩为细腰,细腰处内有带孔的箅子;同时配有两个横把手。下部的鬲有三个鸟喙状的大袋足。
此器为最大的一件,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陶甗中最大的一件。
这件灰陶甗不仅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而且该器具通体高大,一次蒸煮的饭食足够供十多人同时用餐。它的把手和箅子的设计方便了人们的搬运和移动。此外,底部的三只大袋足是中空的,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扩大了与火的接触面积,缩短了蒸煮的时间,提高了实效。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甗通身灰色,气质端庄,古典幽雅;身形修长,婀娜妩媚,灵韵生动;三足支撑,稳定匀称,平衡和谐;束颈鼓腹,下收细腰,富有变化;凹凸线条,鸟喙尖足,富有韵律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这件灰陶甗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轮模合制技术,即先用快轮制造器物的各个部分,然后再组装成形。遗址内出土的数百件陶器,如鼎、盆、碗、杯、豆、罐、簋和鬶等,充分证明了龙山文化时期齐地手工业的发达和制陶术的先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龙山文化时期,临淄已经是我国制陶技术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后来,这件陶炉估价过亿。
如今,这件巨型的稀世之宝珍藏在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