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饮食历史,从茹毛饮血开始到如今各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佳肴,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人类追寻美食的历史。
但在这场美食进化史中,有一样算不上顶尖美味的食物,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它就是腌菜。而提起腌菜,想起的也许是桌上不起眼的一小碟萝卜,也许是外卖袋子里随餐赠送的赠品,我们在习惯它的存在,却从未深究过这碟腌菜的前世今生。
今天小瑜就循着腌菜从古至今的身影,说一说这小小腌菜中藏着的大智慧。
腌菜最早是敬献先祖的食物,祈求上天赐福
《小雅·信南山》中有“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这里的“菹”就是腌制的菜肴的意思。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大田中央有房屋居住,田埂边长着瓜果蔬菜,削皮腌制成咸菜,敬献给伟大的先祖,后代们福寿无疆,都是受上天的保佑。
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就能看出,在周朝的时候,古人们就知道用腌制的方式保存菜肴。而此时的腌菜,则是祭祀时候用的食物。众所周知,祭祀用的食物都是很讲究的,从中就能够看出,此时的腌菜是很宝贵的食物。
古人的祭祀文化告诉我们,在与大自然相互斗争之中,也保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祈求先祖、祈求神灵保佑平安与丰饶。而将腌菜作为祭祀之物,除了有表达丰收之意,更隐藏着人类与自然相处之下所发现的生活之道,是人与天地自然博弈之下的智慧结晶。
除此之外,《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为王及后、世子,共其内羞。王举则共醢六十瓮,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指呈给王、王后、世子的食物中有五齑、七醢、七菹、三臡,这其中的“七菹”就是指七种腌菜。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腌菜是祭祀用品,也是王公贵族的食物,以“七菹”(韭、菁、茆、葵、芹、箈、笋菹)为例,更像是一种象征。
腌菜还是逆境中艰难奋斗的勇气
松魏泰《东轩笔录》中有记载:“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这就是“划粥断齑”的出处,这里的“齑”就是指切碎的腌菜、酱菜。
这个典故讲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范公少时家贫,在邹平青阳醴泉寺读书期间,粮食有限,他便想出了将煮好的粥凝固,划开分成早晚餐,在佐以腌菜食之。也许是年少奋斗的时光离不开腌菜的警醒,范仲淹曾作《齑赋》,其中有一句“陶家翁内,淹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范公的这句话,是向困难而知勇的动力,更是身处困苦中的豁达心境。
而腌菜从祭祀桌上走下,走入范家的陶翁中,从人们祈求先祖保佑的象征意义的食材,到成为支撑穷苦百姓走出困境的果腹之物,这是人们与社会环境斗争的智慧结晶。
除了“划粥断齑”的典故,在宋之前的唐代,杜甫也曾写过“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之句,这两句诗出自《病后遇王倚饮,赠歌》,饱受疟疾折磨且潦倒困苦的杜甫,得遇好友,尝到了长安又酸又绿的腌菜。其实从这两句诗中就能看出来,杜甫当时的贫困潦倒的生活,想必这长安的冬菹也是不经常能吃到。
对比“朱门酒肉臭”的统治阶层,普通的穷苦百姓只能从冬菹酸且绿中感知美食的味道,这是封建社会的悲哀。
腌菜最终归于食物的本真
时至今日,腌菜不再是祭祀之物,也不是救命的食物,而是归于其食物本身的意义,历久弥新,打上地域的特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美食。
酸菜、泡菜、辣白菜……;萝卜、土豆、辣椒……,在南北方家庭主妇的眼里,万物皆可做腌菜,且滋味各有不同,你难以评出高低。而在每一个离家的人心中,你能忘记任何一样家乡美食,但永远也忘不掉,家中腌菜的味道。
同一种食材因为地域不同,腌制方式不同,其最后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美食也各不相同,而这些被打上地域烙印的腌菜,何尝不是人类历经千百年,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所以此时的腌菜,是穿过历史的云雾,走过渐变的光阴,用时间酿就的美食,是传承的记忆,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积淀的生活智慧。
除此之外,在人们对美食孜孜不倦的探寻之下,腌菜不但是佐餐佳肴,还是调味品。比如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就离不开四川泡菜的身影。而这些,是人类从自然,从经验中获取的灵感,是人类在生活中所展现的智慧。
结语:
人类诞生之初,先民们有了盐,有了酱,所谓的腌菜大概也仅仅是他们保存食物的手段。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看似简单的方式,或许是历经时间积淀才摸索出来的结果。从将腌菜用作祭祀之物就能看出,古人对这种方式的敬畏之心。
而后腌菜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平民餐桌上的美食,也许在我们不知道的岁月里,还曾是某个人的精神支柱,而其所代表的正是人类与环境斗争的勇气与决心。
直到今天,腌菜也不曾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而是大浪淘沙,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食。见微知著,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见证历史的方式,见证人类智慧发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