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憋屈”的国宝:和尚们不识货,用它腌了年咸菜
我国历史悠久长远,历经了一代又一代的变换,才有了今天灿烂辉煌的中华历史文明。而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我国古代的人们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如今自然是国宝了。这些国宝们却命运多舛,它们有些因为战争流落在外,有些因为种种原因,深埋于地底下,不见天日。而在这些“憋屈”的国宝当中,有一件却是特别的“憋屈”,它虽然没有被人抢走,也没有被深埋在地下,可它却被一间寺庙里的和尚,当作了腌咸菜的缸。这件国宝是什么呢?它就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一件大型玉器——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又称“玉瓮”,整体是椭圆形的,高70厘米,直径厘米左右,重量更是高达多斤,宏伟异常,在当时可是镇国之宝。它是元代皇帝忽必烈命皇家玉匠耗费了许多时间精力制成的。而制作这件玉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反映当时元朝的昌盛,据说,制作这件玉器的材料,用的是十分珍贵的独山玉,因此这件玉器珍贵异常。在当时,这件玉器一直作为忽必烈宴请王亲贵族们使用的储酒器皿。
后来,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以后,这件尊贵的玉器却不见了。后来,乾隆微服出巡路过了此处,又让这块大玉海重见天日了。据史料记载,当时兵荒马乱,处处一片狼藉,这块大玉海,便阴差阳错地到了一间寺庙中。得益于它的运气,它安全地寺庙中,逃过了战争的洗礼,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件大玉海在寺庙中,却被和尚们当作了腌咸菜的器皿。不过也不能怪寺庙里的和尚们不识货,因为它是青绿色的,所以很难被人认为是玉器。
大玉海的精美绝伦甚至吸引了外国人。当时,有一位西方来的传教士,他前往中国采访元朝皇帝,当他看见大玉海是,他被深深吸引了。他用拉丁文把他的所见详尽描述了一翻,更是表达了对大玉海的惊叹。这位传教士的这段描述,后来更是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传遍了世界各地,全世界都对这件大玉海向往异常。
不过如今,这件被存放了三百多年的腌菜缸,终于重见天日,它“憋屈”的人生,终于是画上了句号。不过还真是要感谢那群不识货的和尚,阴差阳错就这样用它腌了年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