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悲苦的情感往事,也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今天咱就听济南知青马思德讲述他下乡插队的那段知青往事和他坎坷曲折的情感经历吧。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永远难忘年的秋天,初中毕业的马思德在父母和亲友的簇拥下,坐上了济南开往鲁西的汽车,他和同学们一起要去聊城地区的莘县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汽车开动之前,同学们还振臂高呼: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等汽车缓缓开动了,大家就不由自主地抹起了眼泪,有的女生还哭出了声。
中午十二点,知青们乘坐的汽车到达了莘县的徐王庄公社,公社知青办的负责人安排知青们在公社食堂吃过午饭,马思德他们十二名济南知青被分派在王家楼大队第一生产小队插队落户。
公社驻地离王家楼大队十八里路,知青们跟在拉行李的地排车(人力架子车)后面,大约步行两个小时,来到了王家楼第一生产小队的队部大院里,一队的王队长早就等候在队部大院的门口了。看着王队长那亲切的笑容,看着和蔼可亲的乡亲们,再看看忙着为知青们准备晚饭的大嫂大婶们,马思德他们都很感动,都觉得很温暖。
知青们居住的那两三间土坯房子是队里存放杂物的仓库,知青们来插队之前,王队长就让社员们打扫得干干净净,用玉米秸秆和麦秸搭好了地铺,上面铺着新买的苇席。六名男知青住东间屋,六名女知青住西间屋,中间的房子做厨房,王队长安排了一名妇女帮助知青们做饭。
那天吃过晚饭,王队长笑着对知青们说:“你们是省城来的知青,有文化,也见过大世面,以后咱们这的农业发展就要靠你们出力流汗了。现在正是秋收时节,村东的棉花急等着摘花(拾棉花),棒子(玉米)和黄豆也该收割了,明天你们歇一天,后就下地干活吧,趁着天气好,先把棉花抢收回来。”
第二天吃过早饭,马思德他们就跟着社员们下地拾棉花(摘棉花)去了。女知青们也学着社员们的样子,把装棉花的包袱系在腰间,弯着腰摘棉花。男知青有的挎着篮子拾棉花,有的人用扁担往场院挑棉花,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等到下午收工时,知青们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了,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队部,知青们倒在地铺上就睡,吃饭都叫不起来了。
经历了一个秋收秋种的劳动锻炼,省城来的十二名知青明显变黑了,也瘦了一些,可大家都觉得自己身上有力气了,感觉体质也强壮了不少。秋收秋种(越冬小麦)结束后,地里也没有什么要紧的农活了,知青们也和社员一样,晚出工早收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也帮着牛棚挑一些垫牛圈的土。空闲时间,大家就看看书,有时也到大队部或去公社开会学习,但不经常去,一个月也就三两回。
王家楼大队北边有一条河,河水不宽,但河水挺深,河中心达两米多深。河对面有几个村庄,其中一个村庄挺大,那个村庄有集市(每月阴历的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和二十八日为赶集日)。农忙结束后,知青们有时也跟着乡亲们去赶集。因为隔着一条河,乡亲们去赶集很不方便,要么乘船,要么往上游走三里路走便桥。
当时在河边负责摆渡的是一位大爷,姓李,他也是王家楼一队的社员,但过河要收费,每次二分钱(收入归生产队所有)。马思德他们第一次去赶集,也是坐船去的对岸。那天赶集回来乘船过河时,船刚行驶到河中心,马思德想帮李大爷划船(一根钢丝绳横跨两岸,拉动钢丝绳让船行驶),却不慎落入水中,情况很危急。李大爷看在船上根本救不上马思德,他急忙脱下自己的棉袄,跳入水中,拼命把马思德拖上了岸。
初冬的天气已经挺冷,河水冰冷刺骨,李大爷看马思德喝了不少河水,急忙把马思德扛在肩上,让马思德头朝下,他顺着河岸就跑。等船上人员把船划到岸边,马思德已经吐出几口河水,人也有了意识。一名知青拿来李大爷的棉袄给李大爷穿,李大爷没顾上穿棉袄,他背起抖作一团的马思德,让那名知青把棉袄搭在马思德身上,李大爷背着马思德拼命往他家跑去。
李大爷家离河边有一里多路,年近花甲的李大爷气喘吁吁地跑到他家,刚走进院子就瘫倒在地上。紧跟在李大爷身后的两名知青和几名社员七手八脚把马思德和李大爷架到屋里,李大娘抱来了一抱玉米秸秆,赶忙用火柴点燃了玉米秸秆,给马思德和李大爷烤火取暖。
李大爷的大儿子就住在他家后院,李大爷的孙女李英听到了前院的动静,她就跑到了前院,听说有知青乘船时落水了,她当时吓了一跳,知道落水的知青得救后,她才踏实了。李英的奶奶看孙女来了,就对她说:“英子,快去你二叔家要把红糖来,我给你爷爷熬碗姜糖水驱驱寒。”李英答应着去了她二叔家。
李英的二叔在公社供销社工作,整个王家楼大队,也就李英的二叔家能有红糖,那时买红糖要凭票,社员们一年也很难领到一斤糖票。
也就五六分钟的时间,李英端着半小碗红糖跑了回来。李英的奶奶找出半块干姜,就让李英去厨屋熬姜汤去了。很快,李英熬好了两碗姜糖水,她端给她爷爷一碗,端给马思德一碗。
等马思德喝完了姜汤,一位知青跑回队部,给马思德拿来了衣服,马思德躲在李大爷家的里屋换下湿透的棉衣,李大爷也换下了自己身上的湿衣服。马思德千恩万谢,差点没给李大爷跪下。那次要不是李大爷舍命相救,马思德也就一命呜呼了。因为当时是初冬天气,人们都穿了厚衣服或棉衣,马思德又不会游泳,很容易发生危险。
当晚快吃晚饭的时候,李英抱着为马思德烤干的衣服送到了队部,还把熬姜汤剩下的一点红糖和一块姜送给了马思德,嘱咐他晚上睡觉前再喝一碗姜糖水发发汗,预防感冒。接过李英送来的衣服,马思德心里很温暖也很感动,他一连对李英说了好几声谢谢。就这样,马思德对李英产生了很好的印象。
李英比马思德大一岁,浓眉大眼,虽然皮肤有点黑,但长得很漂亮,人也淳朴善良,还读过三年书。在王家楼大队,李英算半个文化人,她也算王家楼的头等美女。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为了报答李大爷的救命之恩,马思德专程到公社供销社为李大爷打了二斤酒,还凭票买了一斤红糖和一斤口酥(点心)。那天傍晚,李英的奶奶让李英给马思德送去了二十张新摊的煎饼,还有几个咸菜疙瘩和几个煮熟的咸鸡蛋。从那之后,只要李大爷家做点什么好吃的,李大娘都会让李英给马思德送一些过去,有时也让李英去队部叫马思德,让马思德到家里吃饭。就是因为马思德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个头高又会画画,李大爷非常喜欢这个济南知青。
一晃就到了年的夏天,似乎就在转眼间,马思德他们到王家楼大队插队落户就快四年了,四年的时间里,知青们得到了乡亲们很多的关爱和帮助,他们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对知青们的影响很大,知青们从心里感激乡亲们。
经过三年多的朝夕相处,马思德和李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李英给了马思德很多帮助,马思德也投桃报李,帮着李英家干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每次回济南探亲,他都会给李英家带来一些济南的特产,马思德还给李英画了一张像(铅笔素描)。
就是因为马思德给李英画了那张像,乡亲们都来找马思德画像,因为马思德给李英画的那张像太像了,跟真人一模一样。也是因为那张画像,马思德和李英搞对象的事情在村里疯传开了。村里人都说,马思德和李英他俩还真般配,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
年1月初,马思德回济南探亲过春节,他把给李英画的一张像带回了济南。马思德的母亲看到了那张画像,问马思德:“思德,你画的这个闺女还挺俊,是和你一起去插队的同学吗?”“妈,我正要给你说呢,这个姑娘叫李英,刚去王家楼插队那年,就是她爷爷把我从河里救上来的。李英长得挺漂亮,人也勤劳善良,我俩处对象了。”马思德把他和李英的关系如实告诉了他妈。
“你想和一个农村姑娘结婚?你真想扎根农村一辈子啊?看看你那点出息,你爸已经托了关系,工作单位都给你联系好了,等过了年,你就可以回济南上班了。我告诉你,回去赶紧跟那个闺女断了,这事想都别想,你刘阿姨(张思德母亲的好朋友)家的张燕,长得可漂亮了,人家去年夏天就办病退回济南了,都上班好几个月了。你刘阿姨说了,她挺喜欢你的,希望你能做她家的女婿。”马思德的母亲先是狠狠训斥了马思德一顿,然后又把自己的安排告诉了马思德。
听了他母亲的话,马思德反驳说:“我不喜欢张燕,这辈子除了李英,我谁都不娶。”看自己的儿子敢顶撞自己,马思德的母亲一个耳光甩在了马思德的脸上。
春节刚过,马思德就回到了王家楼。
两个月后,马思德得到了公社知青办的通知,他可以回城了。当时在王家楼插队落户的济南知青就剩下马思德和李国庆两个人了,其他人都通过招工招干先后离开了王家楼,李国庆是因为家庭原因,迟迟未能离开王家楼,马思德则是因为感情问题,他不想离开王家楼。
年6月中旬,马思德的母亲和姨妈来到了王家楼,见到马思德,马思德的母亲不由分说,在众人面前就是一个耳光,狠狠甩在了马思德的脸上,大声怒斥道:“我倒要看看是什么小妖精勾住了你的魂?家里那边工作都联系好了,你却迟迟不回。”
很快,马思德的母亲就帮马思德办理好了户口迁移手续,档案也转回了济南。离开王家楼时,马思德大声对李英说:“李英,这一辈子,我非你不娶!”
回到济南后,马思德到邮电局做了一名内勤人员,两年后就读电大,电大毕业后到报社当了一名编辑。到了三十岁,马思德还没有对象。他母亲多次对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会让你和一个农村姑娘结婚。”马思德也多次对他母亲说:“这辈子,除了李英,我谁也不娶,我宁愿打一辈子光棍。”就这样,马思德和她母亲较上了劲,谁也不让步。
转眼就到了年,三十六岁的马思德已经升任了报社的副总编,也分到了住房,只是他还是单身一人,谁给他介绍对象,他都不去相亲。
看看自己的儿子这么大了还是不结婚,马思德的母亲着急了,那天她找到了儿子的住处,想和儿子好好谈谈。走进儿子的房间,马思德的母亲一脸惊恐,房间里贴满了李英的画像,都是马思德自己画的。
看到这一幕,马思德的母亲流泪了,她哽咽着:“思德,妈对不起你。我也后悔了,后悔不该阻拦你和李英结婚。可后悔也没用了,人家李英也不能等你到现在啊。儿啊,妈求你了,你原谅我吧,你赶紧找个对象结婚吧,不然我会后悔死的。”“妈,我说过了,这辈子,除了李英,我谁也不娶。”马思德一点让步的意思也没有,他说话的语气还是很坚决。
年秋后,马思德的母亲和他姨妈坐车去了王家楼,到了王家楼一打听才知道,李英还没出嫁,也没有处对象。村里人说李英得了相思病,嘴里天天念叨马思德的名字。但她天天下地干活,也正常吃饭,只是谁跟她提看对象的事情,她就跟谁急眼。
看到李英的时候,李英第一眼就认出了马思德的母亲,她笑着叫了一声婶子,还管马思德的姨妈叫了一声姨。看着面容憔悴的李英,马思德的母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她拉着李英的手哽咽着:“孩子,我对不起你呀……”
征得了李英父母的同意,马思德的母亲带着李英回到了济南,当马思德看到李英时,他上前搂住李英,呜呜痛哭,哭得就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年11月18日(阴历的十月十六),马思德和李英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只可惜的是李英的爷爷奶奶没等到这一天,这成了李英和马思德一生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和伤痛。
婚后的生活很幸福很和谐,结婚不久李英就到一家饭店打工了。年夏天,李英生了一个男孩,过了花甲之年才抱上孙子,马思德的父母心里有自责也有甜蜜,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最终的结局还是很圆满很完美的。为爱坚持十五年,马思德说他的母亲终于妥协了,他终于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听马思德讲述完了他的插队往事和他坎坷的情感经历,我的心里也很感慨,我认为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爱情,一定会幸福的。马思德和李英虽然经历了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和风风雨雨,好在最终的结局很完美,经历了风雨见到了彩虹,令人欣慰又感动。老话说好事多磨,我相信迟来的爱情一定更甜蜜,在这里衷心祝愿这对经历坎坷的夫妻互敬互爱,白头到老,幸福一辈子。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马思德老师讲述整理成文)